2013年6月14日星期五

公民权利(转载)

公民权利是为公民所拥有、为政府所保障的合法权利。
公民权利分为四类:法律权利、政治权利、社会权利和参与权利。
公民权利指作为—个国家的公民所享有的公民资格和与公民资格相关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
公民权利是因为公民身份而取得的。在—个国家居住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不能享有公民权利,但可以受到居住国法律一定程度的保护。
公民权利的种类涉及到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和社会权利等诸多方面,这些权利都由公民国籍所在国的政府为本国公民所承诺的特殊的责任,如在政治权利方面,只有具有本国国籍的人才能获得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只有本国公民才能担任公职等。
在经济权方面,只有本国公民才能享有某些特殊性质的经济权利,如开采矿藏权、生产军工产品权等。
在文化利方面,如公民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享受医疗卫生服务的权利等。
在社会权利方面,如休息权、最低物质生活保障权等。
—般来说,一个国家宪法和法律中所规定的政治权利必须由具有本国国籍的公民享有,而其他权利,特别是经济权利,外国人或无国籍人也可以在遵守居住国法律规定前提下享有。
公民权利是社会成员的个体自主和自由在法律上的反映,是国家对公民所承诺和维护的权利,是一种社会所认可的赋予公民个体可做或可不做的自由,包括依照宪法和法律所享有的各种政治、经济和社会权利。具有以下特征:
主体性
即作为社会主体的公民,正因为享有相应的权利而成其为公民。在这一意义上的公民权利不同于人权,主要在它以积极的政治权利(其中心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使公民成为社会的政治主体。除此而外,其余各项是包括人权在内的各种权利的共同特征。
社会性
即公民权利乃至权利之为权利,是由社会所认可的,而不是个人的任意主张。权利是被明文写在宪法和法律中,并由国家权力强制性维护着。
形式性
即社会和国家只承诺公民个体有相应的可做和可不做的自由,但并不保证公民个体实际地能够做什么乃至于做成什么。
比如每个公民都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而国家维护这一权利只表现在纠正任何非法剥夺任何公民该权利的行为,而并不保证每个公民都能实际地接受高等教育。

http://baike.baidu.com/view/628313.htm

2012年8月2日星期四

政治(转载)

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政治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和作用。这一社会现象很复杂,各时代的政治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对它作过各种论述,但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定义。 政治随着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进程而发展,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向前发展。政治体制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体系,具体指与国家根本制度相适应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

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政治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和作用。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这一社会现象很复杂,一般来说,这个词多用来指政府政党等治理国家的行为。然而社会学家也用来指涉包括各种利益机构、学校、宗教机构在内的相互之间的关系。各时代的政治学家和政治家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对它作过各种论述,但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定义[1]。

不少西方语言中的「政治」一词(法语politique、德语Politik、英语politics),都来自希腊语πολις,这个词可以考证出的最早文字记载是在《荷马史诗》中,最初的含义是城堡或卫城。古希腊雅典人将修建在山顶的卫城称为“阿克罗波里”,简称为“波里”,城邦制形成后,“波里”就成为了具有政治意义的城邦的代名词,后同土地、人民及其政治生活结合在一起而被赋予“”或“”的意义。后又衍生出政治、政治制度政治家等词。因此,“政治”一词一开始就是指城邦中的城邦公民参与统治、管理、参与、斗争等各种公共生活行为的总和。
  中国先秦诸子也使用过“政治”一词,。《尚书·毕命》有“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周礼·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是将“政”与“治”分开使用。“政”主要指国家的权力、制度、秩序和法令;“治”则主要指管理人民和教化人民,也指实现安定的状态等。   在中国古代,“政”一般表示:   朝代的制度和秩序,例如“大乱宋国之政”   一种统治和施政的手段,如“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符合礼仪的道德和修养,如“政者正也,子帅以政,孰敢不正”   朝廷中君主和大臣们的政务活动,如“其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政”   “治”在中国古代则一般表示   安定祥和的社会状态,如“天下交相爱则治”   统治、治国等治理活动,例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古代的这些“政治”的含义,与西方和古希腊的“政治”含义完全不同,很大程度上政治只是一种君主和大臣们维护统治、治理国家的活动。   中文里现代的“政治”一词,来自于日本人翻译西方语言时用汉字创造的相同的“政治”一词。当英文的Politics从日本传入中国时,人们在汉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词。孙中山认为应该使用“政治”来对译,认为“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他的这一说法在当时的中国非常具有影响力

由于人们在不同时代面临的历史任务不同,需要政治发挥作用的侧重点和着力点不同再加上不同历史观的影响,所以在解释政治概念时所强调的内容也就不同,于是就产生了对什么是政治的各种各样回答,形成了众多的关于政治的定义。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认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这些论述概括反映了政治的本质、属性、基本内容和特征,是研究政治现象和为政治下定义的指导思想。   西方的政治学家为政治下过许多定义,例如:①认为政治是国家的活动,是治理国家,是夺取或保存权力的行为。②认为政治是权力斗争,是人际关系中的权力现象。③认为政治是人们在安排公共事务中表达个人意志和利益的一种活动,政治的目标是制定政策,也就是处理公共事务。④认为政治是制定和执行政策的过程。⑤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的利益关系,是对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政治学界对“政治”概念的主要看法有:①政治是各阶级为维护和发展本阶 级利益而处理本阶级内部以及与其他阶级、民族、国家的关系所采取的直接的策略、手段和组织形式。②政治是一定阶级或集团为实现其经济要求而夺取政权和巩固 政权的活动,以及实行的对内对外全部政策和策略。③政治是主要由政府推行的、涉及各个生活领域的、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占主要地位的活动。④政治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阶级社会的上层建筑,集中表现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权力斗争、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和使用等。

http://baike.baidu.com/view/5073.htm?fromTaglist

封建社会(转载)

封建社会是分封制定义的一种社会制度。这种制度下,国王向各类封建领主授予采邑,而封建领主向国王效忠,从而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国家治理结构。根据领主们的封地规模、家族地位等因素,国王授予公、侯、伯、男、子爵位。地主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社会是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形成的自然经济是以土地为基础,农业与手工业结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具有自我封闭性、独立性,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的经济结构。


两种含义:一是分封制的国家结构,这是和西欧的中世纪和中国夏商周先秦时期的国家结构,夏商时期以中央王朝和万千方国结合的方式出现,周朝则以天子和诸侯 国的形式出现;二是社会形态,指的是以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为经济基础的社会形态,中世纪的欧洲和公元前475年至公元1840年的中国就是这种社会形态。
  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根本即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地
  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
主阶级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对使用土地的农民通过榨取地租、放高利贷等手段剥削其他阶级。同时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有通过契约租赁、缴纳地租、雇用佃户等方式实现,但其本质依然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不会改变封建社会作为一个阶级社会的本质。   封建社会中往往存在相当明显的阶级制度,如中国的宗法制,西欧的教主-国王-领主-爵士制,形成金字塔式的统治架构,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也是如此完善的,通常领主的爵士不会再对国王效忠,也因此有了一句名言“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然而这种统治结构能够长期维持下来的,就是封建社会的思想观念:通常以“君上大权”为骨架,融入一些有利于统治阶级的思想而汇集成,其中也含有一些优秀的道德价值观,最典型的是中国的“儒家思想”。   马克思的历史观点认为社会形态是线性发展的,是越来越进步的,即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是共产主义社会。在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则之后,中国历史就必须按方抓药,所以秦朝之后必须是封建社会。这就好比先做成一个模子,不管你合适不合适,硬套进去。于是中国就有了“封建社会”之学说。套进去后,发现西方的模子不合适中国,于是又赋予了新的定义

编辑本段形成方式

在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统治其他阶级的根本即为封建土地所有制。在西方,所有土地属于国王,国王把土地封给贵族、功臣,贵族又把自己土地的一部分封给亲信,如此下去。
  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
而在中国,自从商鞅变法起就实行土地私有制, 地主对辖内土地拥有绝对支配权,可以任意买卖。地主阶级通过掌握土地这一生产资料,对使用土地的农民通过榨取地租、放高利贷等手段剥削其他阶级。同时封建 土地所有制的形式也不尽相同,有通过契约租赁、缴纳地租、雇用佃户等方式实现,但其本质依然是一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不会改变封建社会作为一个阶级社会 的本质。   在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地主占有土地,赶走原来的土地所有者(即农民),然后把土地租佃给这些无地农民,由农民自行开发与耕种,缴纳地租。在西方封建社会时期,封建领主不仅占有农田,还把原来生息在这片领地上的农民也囊括入自己的帐簿,使大批农民沦为农奴。中国封建社会里,农民们名义上有独立的人身,但实际由于各种原因,农民根本没有自由。在西方,农奴则被视为领主财产的一部分,与奴隶类似,但农奴只可使用不可买卖。   并且,西方封建主和中国封建主都拥有很大权利,可以制约国王。每一个大的封建主在自己辖内都拥有军队,俨然一个“国中国”。

http://baike.baidu.com/view/27189.htm?fromTaglist

法西斯主义(转载)

法西斯主义(fascism),一种政治哲学,强调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国家荣誉不可侵犯。是由民族主义(nationalism),种族歧视 (racism),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国家价值主义(disagremnationlism)的中心意义合体而成。他们歌颂军事 美德而诋毁自由及民主,歧视不同于自己的人。20世纪的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的恐惧。他们的支持者都拥有鲜明性格(本尼托·墨索里尼,阿道夫·希特勒, 佛朗西格·佛朗哥)并且认为自己身为国家的一员就必须奉献出你的价值。在二战时期的社会混乱导致的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掌权。他们相信国家是神圣的,可以牺 牲自己的性命来维护国家的荣耀(如日本武士的切腹),个人的意志服从国家,严厉镇压异己分子。但是这种主义经常不完整而且不民主。

法西斯主义是西方国家在陷入经济大危机的困境后的产物。政治、经济和社会动荡的加剧,处境恶化、不满现状的中间阶层的情绪,要求政府寻求新的统治对策以及更为中央集权的经济控制、和准备重新划分世界的战争的需要,促成了法西斯的产生和发展。
  1919年,出现了最初的法西斯组织:德国工人党、意大利“战斗法西斯”和日本犹存社。1920年4月,德国工人党改称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1921年11月,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成立,1922年10月发动进军罗马的政变,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1926年意大利的法西斯体制开始形成。在日本,继犹存社之后,出现了民间法西斯团体和军队中的法西斯运动。此外,匈牙利霍尔蒂为首的军事独裁逐步走向法西斯化,1923年~1926年在保加利亚建立了常可夫的法西斯统治,1926年毕苏斯基波兰建立称为“萨纳奇”的法西斯体制,1929年克罗地亚的巴维里契建立的乌斯塔沙法西斯统治。   1920年代末,西方国家大萧条所带来的动乱,使法西斯主义恶性发展。纳粹党迅速膨胀为德国第一大党。1933年1月,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上台,2月制造国会纵火案,3月通过《授权法》,继之一系列法西斯法案出笼,至次年8月颁布《国家元首法》,对国家生活进行了全面改组,建立起极权统治的法西斯体制,并且加紧扩军备战。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起,日本走上了战争和法西斯化的道路。在日本以旧军部为中心,从首先发动侵略战争着手,然后通过天皇制机构,自上而下的逐步法西斯化,以适应进一步扩大侵略战争。1926年日本基本上建立起法西斯统治,1940年大政翼赞会的成立,标志着法西斯主义体制的形成。在世界上,1933年10月,法西斯运动遍及23个国家,半年后增至30个国家。法国火十字团英国的法西斯联盟、美国的自由联盟和黑色军团等法西斯团体也兴盛一时。   法西斯主义是一种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国际现象。它反对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主张建立以超阶级相标榜的集权主义统治,实行全面统制和恐怖镇压;进行由政府全盘计划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宣传,鼓吹沙文主义、奉行重分世界的战争政策。法西斯主义代表的是社会在经历一连串经济动荡,各种民主政府挽救经济的手段都告无效,在经历中央集权和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恶性循环后,人民诉诸绝对独裁者的声浪所必然造成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鼓吹种族主义、专制独裁和侵略扩张的政治理论、运动和政权形式。最先由 意大利墨索里尼提出。“法西斯”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指古罗马官吏出巡时由其扈从所执的权力标志棒,象征强权和暴力。法西斯主义否定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民主思 想,鼓吹对领袖的绝对服从和国家主义,宣称“高贵”民族有统治“劣等”民族乃至全世界的权利,融种族主义历史观和专制暴力哲学于一体,既反对共产主义也反 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主张建立少数独裁者的恐怖统治,镇压劳动人民和进步势力,实行扩张政策和战争政策。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社会及意识形态全面危机的产 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意大利和德国分别出现墨索里尼的国家法西斯党(又称喝棒党、黑衫党)和希特勒的纳粹党,先后于1922年、 1933年建立法西斯专政。日本亦于30年代法西斯化。西班牙、匈牙利、保加利亚、阿根廷等国也推行过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主义的泛滥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痛 苦和灾难,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最终通过反法西斯战争被世界人民埋葬。   法西斯
  德国工人党
德国工人党
主义一词有时候(无论支持者或反对者)也被用以称呼其它同时期的独裁主义政权,例如东条英机时期的大日本帝国、恩格尔伯特·多尔夫斯(Engelbert Dollfuss)时期的奥地利胡安·贝隆时期的阿根廷等。这一词也被用以称呼一些较为长期的政权例如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时期的西班牙萨拉查时期的葡萄牙,但这经常引起争议。近年来法西斯主义一词逐渐成为负面的用词,某些政权(如印度尼西亚苏哈托)都被其反对者贴上法西斯主义的标签。   虽然如果放宽法西斯主义的定义,所有独裁主义国家都包含了其中一些特征,但大多数理论家倾向于较严格的区分其中的差异。法西斯主义在1920年代的意大利崛起,混合了工团主义的概念与反唯物主义的国家理论;后者已经与极端的民族主义相连结。一些人将法西斯主义视为是针对共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崛起的反动,无论是在哲学上或政治上,不过法西斯主义也反对民主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由放任政策—在这点上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相同,弗里德里克·哈耶克在1944年的《通往奴役之路》一书中主张,正是因为德国自经济大恐慌以来诉诸的社会主义政策,诉诸以政府手段解决所有面临的经济危机,却忽略了经济危机正是因为政府干预所造成的,最后导致经济计算问题的恶性循环,在民主议会无能掌控经济的情况下,要求绝对独裁者掌权的声浪便不可避免的蔓延全国。   法
  法西斯主义
法西斯主义
西斯主义视国家为一种拥有积极权利的组织实体,而非一种设计用以保护群体和个人权利的制度,法西斯主义也不认为国家权力应该受到监督。法西斯主义倾向于否定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等级的概念,并且普遍反对阶级斗争的概念,而改强调种族间的斗争、和青壮族群推翻年迈族群的斗争。这表示法西斯主义对于民族主义和神秘主义的信念,以及认同权力和力量即为正当性的概念,赞扬以战争和胜利来决定真理和价值。这些概念也可以在社会达尔文主义里发现。这些概念都直接的与社会主义和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特征对立,这也是法西斯主义与自由主义和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浮现主要差异的地方。   法西斯主义的特色是以极权主义的方式由国家控制所有层面的生活:政治的、社会的、文化的、和经济的。法西斯国家管理并控制生产工具。法西斯主义将民族、国家、或种族的地位置于个人、制度或组织之上,法西斯主义使用明确的人道主义用词;呼唤英雄式的群众力量恢复过往的光辉;并要求对单一的领袖效忠—通常到达个人崇拜的程度。法西斯主义的领导人最为人所知的是他们以诉诸利他主义的宣传方式来正当化对于个体的压迫。举例而言,阿道夫·希特勒便曾说过:“由于个人已经完全将他的自我屈服于共同体的生命上,个人自我保存的本能于是便能发挥至极限,并且能在必要时替共同体牺牲他的生命。”   法西斯主义吸引了不同层面的人口支持,包括大企业、农夫、地主、民族主义者、心存不满的一战老兵、卡尔·施米特马丁·海德格尔等知识分子、中小企业和保守派,以及一些允诺将给予工作和面包的贫穷人口。在一些国家如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以及一些其它国家),法西斯主义的支持者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工人阶级和极端贫穷的自耕农。支持者的层面广泛使法西斯主义与其它的极权主义国家产生差异。   在轴心国二战失败后,法西斯主义一词成为政治光谱上的贬义词,在1945年后便非常少有政治团体会以此自称,某些政治意识形态的拥护者也常被其反对者贴上法西斯主义的标签。



http://baike.baidu.com/view/82922.htm

华侨五烈士墓(转载)

华侨五烈士墓在广东省广州市东山区先烈中路。是爱国华侨谢八尧邓伯曜郑行果谭振雄范运焜5位烈士的合葬墓。1922年6月16日,军阀陈炯明叛变革命,炮轰总统府,孙中山幸 免于难。革命党人谢八尧异常愤慨,秘密联络了华侨中的革命党人邓伯曜、谭振雄、郑行果和范运焜等,立誓谋刺陈炯明,为民除害。后不幸事败,7月16日,5 人先后被捕遇害,暴尸白云山麓。华侨革命党人潜舁将其殓葬,立石以志,因恐被株连,乃托名“河南公民立石为志”,并将烈士范运焜改名为郭家信。陈炯明被逐 后,于1924年10月10日,国民革命政府迁墓于先烈路,并重新立碑。墓高4、底座长8米,墓碑正面镌刻孙中山手书“五烈士之墓”,碑后镌刻《五烈士墓 碑记》,墓旁尚有原安葬五烈士时的墓碑以及胡汉民(时任国民政府代理大元帅)撰文并书的五烈士革命事迹的石碑2块。1983年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玲珑谷——世界文化遗产

玲珑谷的全称是玲珑谷地考古遗址,位于马来西亚霹雳州,该遗址发现有30多处距今183万年的古人类遗迹,被认为是人类发源地之一。2012年6月30日,玲珑谷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玲珑谷位于马来西亚霹雳州,是一片发现了距今183万年古人类遗迹的谷地。玲珑谷地考古遗址分为2个区域,共有4个考古遗址。在这里的考古遗址中,既有露天遗址,也有洞穴遗址,还可找到旧石器时代打造工具的场所,以及早期技术的证据。
马来西亚国家文物遗产局于2011年的1月31日向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提呈提名表格和维护遗迹的计划书,提名将玲珑谷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经过18个月的鉴定过程,2012年6月30日,联合国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让“玲珑谷地考古遗址”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玲珑谷曾在1991年发现“霹雳人”(Perak Man)的古人类遗骸,证明马来西亚在1万年多前已经有人居住。
2010年,马来西亚理科大学考古团队在武吉武农(Bukit Bunuh)挖掘到一个冲击凝灰角砾岩,并且在一岩石里意外发现一个手斧。经日本化验室检验,显示该手斧已有183万年的历史(误差介于61万年之间),其历史比第一批非洲以外的人类遗骸——格鲁吉亚共和国德玛尼西遗址的4个早期直立人骨架化石的年代更久远。
截至2012年,发掘到32处新的古人类遗迹和许多石器,证明当地曾出现过相对较大、半定居的人群,其文化遗存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及金属时代。考古学界著名的莫维斯线理论(Movius Line)一直以遗址是否发现手斧,做为判定当地是否出现具有一定智能的古人类的标准。马来半岛之前一直没有发现手斧之类的石器,因此,当地官方称,在玲珑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将成为未来人类考古学的研究重镇。
考古学者在玲珑谷发现从183万年前至1000年前的历史序列,玲珑谷地考古遗址的历史跨越约200万年,是截至2012年全球在单个地方所发现的跨越时段最长的人类遗址之一,也是非洲大陆以外最古老的人类遗址。

原文见:

http://www.hudong.com/wiki/%E7%8E%B2%E7%8F%91%E8%B0%B7

廿四节令鼓(转载)

以二十四个节令,配上要把每个当时文化活动组成一个节、气的意念,告诉大家当时是什么节、气;把传统的脉搏敲响,把一首歌唱成一个节,并通过节日来振兴传统文化,然后在加上中华民族的声音———敲


廿四节令鼓吧缘起   




一九八八年,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华人最高组织、中华公会 受委托举办第九届舞蹈节,即「九舞』,开幕仪式上以九舞串击,震撼人心。后来有人想到,有很多面鼓,声势一定不一样,况且这种鼓多量增加的大面貌,也是一种艺术的发展。   



承传自中国农业社会,以前老祖宗观察天象是从他们的耕作和对大自然的感受与前人的劳动经验便累积了老祖宗的智慧,找出每十五天一个节再隔十五天一个气,推算出农历是要计算节气,?   

列表如下:-   农历 ----阳历   == ----==   

正月 立春 节 2月4日   -- 雨水 气 2月19日   
二月 惊蛰 节 3月6日   -- 春分 气 3月21日   
三月 清明 节 4月5日   -- 谷雨 气 4月20日   
四月 立夏 节 5月6日   -- 小满 气 5月21日   
五月 芒种 节 6月6日   -- 夏至 气 6月22日   
六月 小暑 节 7月7日   -- 大暑 气 7月23日   
七月 立秋 节 8月8日   -- 处暑 气 8月23日   
八月 白露 节 9月8日   -- 秋分 气 9月23日   
九月 寒露 节 10月9日   -- 霜降 气 10月24日   
十月 立冬 节 11月8日   -- 小雪 气 11月23日   
十一月 大雪 节 12月7日   --- 冬至 气 12月22日   
十二月 小寒 节 1月6日   --- 大寒 气 1月21日   


以二十四个节令,配上要把每个当时文化活动组成一个节、气的意念,找了二十四面鼓来代表每一个 节令,把庆典当时的月份里两个节、气的节令鼓摆在最前面、告诉大家当时是什么节、气;于是二十四节令鼓便由此诞生了。


敲起时,就是传统节令的呼唤,符合了 传统脉搏的一种设计。于是,中华公会联合新山五邦乡会,即潮州邦、福建邦、客邦、广东和海南邦、五个籍贯帮会各捐献四面鼓组成了二十四面大鼓,由廿四节令 鼓创始人、当时宽中音乐老师陈微崇老师训练鼓队。


后来,在新山柔佛古庙举办了二十四节令鼓的提鼓仪式,作为它的成立仪式,并有十二位新马著名书法家,各写 两个节令的名字,为二十四面大鼓提上节令名称。   


原来,这个仪式包含了几个组合:把传统的脉搏敲响,把一首歌唱成一个节,并通过节日来振兴传统 文化,然后在加上中华民族的声音———敲,还有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二十四节令,找一个最神圣的庙堂,请书法家把我们的笔墨艺术,在一个公开的场合, 在同胞们共同的观赏下,把鼓提了……。   


以后,二十四节令鼓,渐渐地在我们社会的各角落里,敲起了声音。八八年五月,二十四节令鼓在新山的「端午诗节』,作出了第一场演出,接着便是天后宫的「源之夜」里,马六甲三保山上的第六届文化节开幕仪式上。   


九零年初,二十四节令鼓在新加坡举行的「华族文化月」的开幕仪式上演出,深受张堤彼岸同胞们的好评。而我国华族文化界人士在推广华族文化给年轻一代的努力和成绩,更受到了肯定。   


〖廿四节令鼓〗就在马来西亚柔佛新山、亚洲大陆最南端滨海的马来西亚最大民办中学【宽柔中 学】,在陈徽崇老师落力指导、宽中生勤劳学习,陈徽崇老师又带领宽中〖廿四节令鼓〗队;星夜行程,到处传授〖廿四节令鼓〗,各地学子也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青出于蓝的把〖廿四节令鼓〗发扬光大到老祖宗的国度以致全世界了   


2005年,9月12日,由马来西亚华侨华人首创并在马来西亚广为流传的“二十四节令鼓”在炎帝陵百龙祭始祖大典上擂响,以缅怀炎帝神农氏首创农耕之功德。这是“二十四节令鼓”首次在中国内地大型公祭活动上演出   

http://baike.baidu.com/view/2071175.htm?fromTag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