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3日星期一

绿色和平

綠色和平英语Greenpeace)是一個國際性非政府組織,從事環保工作,總部位於荷蘭阿姆斯特丹。綠色和平於1971年加拿大成立,現在全球41個國家設有辦事處。它开始时以使用非暴力方式阻止大氣和地下核试以及公海捕鲸著称,後来转为关注其它的环境问题,包括水底拖网捕鱼全球变暖基因工程。現在的綠色和平也有反捕鯨和反捕殺海豹的活動.
綠色和平组织宣称其他们的使命是:
保護地球、環境及其各種生物的安全及持續性發展,並以行動作出積極的改變。
不論在科研或科技發明,都提倡有利於環境保護的解決辦法。對於有違以上原則的行為,綠色和平都會盡力阻止。

早期历史

绿色和平起源于“不以举手表决委员会”,1970年在加拿大温哥华由一个美国和加拿大的流浪和平主义者创立。名字取自1969年抗议美国核试游行的一句口号。当时委员会聚首一堂,目的是阻止美国军方代号为Cannikin阿拉斯加州安奇卡岛下进行的第二次地下核试。
Bill Darnell结合“绿色”与“和平”的建议得到大家支持,组织名字从此确立。
1972年5月4日,Dorothy Stowe辞去“不以举手表决委员会”主席的职位,羽翼未丰的环保团体正式宣布把组织的名字改为“绿色和平基金会”。

绿色和平

1970年底,受Robert Hunter“思想炸弹”全球蔓延的驱动,北美欧洲澳大利亚超过20个群体已经采用了“绿色和平”的名字。在“思想炸弹”中,公海冲突的景象从扩散和复杂的事件变成相对沟通友善的“大卫与歌利亚式对话” 。
然而,在1979年,绿色和平温哥华总 部出现了经费问题,组织内部产生了基金筹款和组织方向的分歧,阻碍了全球的运动。David McTaggart 游说加拿大绿色和平基金会接受一套新的结构,它能让分散的绿色和平办事处由全球一个统一的主办者协调。1979年10月,国际绿色和平成立了。在新的结构 下,各地办事处会贡献它们的一部分收入给国际绿色和平,而国际绿色和平就负责运动的全局方向。
McTaggart把绿色和平重构成一个分等级统一协调的组织这一举动,与20世纪70年代其它环保组织中盛行的反独裁风气背道而驰。在这种注重实 效的结构保证了绿色和平的持续发展和集中力量于政府和行业抗衡同时,它陷入周期性的批评。批评指绿色和平与它的主要敌人——跨国企业,采用同样的管理方 式。
对于一些小型的行动和持续的地区发展活动,绿色和平有不少积极支持者的网络,网络会通过国家办事处协调各地区活动。绿色和平在全球约有300万支持者。[1]

基金

虽然成立于北美,绿色和平在欧洲取得更大的成功,在欧洲得到更多的成员和资金。组织绝大多数的捐赠来源于普通成员,不过也有一些来自于名人(如泰德·特纳)。在美国,除了与其它行动主义工业成员资助以外,它还利用了公共利益研究基金。绿色和平每年大约花费3.6亿美元。
为了保持它的独立性和中立性,绿色和平不接受政府和企业的捐赠,捐赠品会被拍摄以保证遵循这一条原则。
该组织宣称:他们與其他環保組織的一個最大不同處,在於他們坚持“中立性”──拒絕任何企業及政府的捐助,以使可以對各國及大型企業的破壞環境行為加以指摘。

彩虹勇士号

主条目:彩虹勇士号
1978年,绿色和平的“彩虹勇士号”下水。它原来是一艘40米长的捕鱼拖捞船。名字来源于印第安人克里族的一个传说,就是因为这个传说吸引了早期的活跃分子Robert Hunter去安奇卡岛。绿色和平以4万英镑的价格购买了“彩虹勇士号”(1955年下水时叫“威廉哈代爵士号”),之后志愿者对其进行了四个月的修理和改装。
自第一次航行到冰岛扰乱捕鲸船队后,“彩虹勇士号”就成为了绿色和平斗争的重要工具。1978年到1985年间,船员同时参与了非暴力直接行动反对海洋有毒和放射性物质的倾泻,还反对奥克尼群岛的灰海豹猎杀活动以及太平洋的核试。
1985年,彩虹勇士号闯入Moruroa珊瑚岛水域——当时法国核试的地点,被法国政府下令炸沉(根据世界杂志20周年纪念版,这是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亲自下达的命令)。在这个事件中,摄影师费尔南多·佩雷拉Fernando Pereira)遇害,法国政府于1987年同意给新西兰1千3百万新西兰元的赔偿,並为这次炸船事件道歉。1989年,绿色和平任命了另一艘船继续使命,同样命名为“彩虹勇士号”,作为绿色和平船队的旗舰。

活动

2003年3月,绿色和平激进分子爬到墙上抗议埃索/埃索美孚集团
组织当前关注许多环境问题,焦点主要集中在阻止全球变暖以及保持世界海洋和原始森林生物多样性。除了常规的环境组织方法(例如政治游说和参加国际会议),绿色和平有其自己的方法进行非暴力的直接行动。
绿色和平使用直接行动吸引公众对特定环境问题的注意,成员有时候把自己置于鲸鱼和鱼叉之间,有时候打扮成放射性废料桶闯入核设施中。
绿色和平最显著的成就包括:核武器的大气测试;(据称)永久禁止国际商业捕鲸;通过条约声明南极洲是一个世界公园,禁止由个别国家占有和在该大陆上进行商业活动。为支持最后一点,世界公园基地在南极洲建立,从1987年到1992年共运作了5年。

反核试

1971年9月,不以举手表决委员会租用渔船“Phyllis Cormack”,由John Cormack担任船长,以“绿色和平”的名义开往安奇卡岛,目的是阻止预定的第二次核试。美国海岸防卫军“信心号”截住了“Phyllis Cormack”,迫使它回航。但是在这之前,“信心号”的船员已经在他们的船长背后贴了一张纸,上面写着:“你们所做的是造福全人类的事。”
“Phyllis Cormack”船员回到阿拉斯加后得知,加拿大的主要城市已经聚集了示威者,美国也把第二次地下核试推迟到11月份。

Moruroa珊瑚岛和“Vega”

1972年5月,成立不久的绿色和平请求富有同情心的船长们帮助他们抗议法国政府在太平洋Moruroa珊瑚岛进行的大气核试验,一位被逐出加拿大在新西兰当过企业家的David McTaggart响应了请求。McTaggar在年轻的时候曾经是羽毛球比赛的冠军,在一次气体爆炸令一位在他滑雪旅馆工作的员工严重受伤后,卖掉自己的商业股份后移居南太平洋。因为被各国政府逐出他心爱的太平洋,McTaggart感到非常愤怒,于是他借出游艇“Vega”,召集了一组船员。
1973年,McTaggart驾驶“Vega”进入Moruroa附近的禁区,没想到被法国海军撞击。当他第二年再次抗议的时候,法国海员登上 “Vega”,粗暴地殴打McTaggart。后来,法国海军在媒体上登出McTaggart与海军高级军官共进晚餐的照片,以表示与反对党的友好。另一 幅由船员Anne-Marie Horne拍摄的McTaggart被殴打和带离游艇的照片同时在媒体上曝光。
法国政府宣布停止大气核试验,反对法国核试的斗争获得一次胜利,没想到法国又开始了地下核试。绿色和平继续抗议太平洋的核试,直到1995年停止了试验计划。

彩虹勇士号被法国炸沉

1985年,綠色和平在新西蘭奧克蘭不斷抗議Moruroa珊瑚島的核試,並闖入核試禁區,招致法國政府下令炸沉“彩虹勇士號”。
“勇士號”從北太平洋駛出,沿途幫助馬歇爾群島Rongelap珊瑚島的居民撤離。這些居民的健康一直受美國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核試所造成的輻射的影響。綠色和平打算由“彩虹勇士號”帶領一支小船隊抗議當時將要在Moruroa進行的核試。
1985年7月10日晚,兩枚炸彈設在船身被引爆,使船沉沒,回船取物品的攝影師費爾南多·佩雷拉(Fernando Pereira)也因此遇害。
新西蘭展開調查,查出事件與喬裝成一對度蜜月的瑞士夫婦的法國海陸空三軍少校阿蘭·馬法爾(Alain Mafart)和上校多明尼克·普裡厄(Dominique Prieur)有關。警方逮捕了馬法爾和普裡厄,但新西蘭當局無力阻止先後來自澳大利亞和法國的引渡要求。
法國政府開始時否認與爆炸有關,但迫於媒體壓力下,不得不在9月22日承認法國安全部下令了該爆炸。爆炸事件的調查同時揭露出法國特工克裡斯汀·卡邦(Christine Cabon)受派遣滲透到綠色和平新西蘭奧克蘭辦公室,特務以志願者的身份混入該辦公室以搜集Moruroa鬥爭和“彩虹勇士號”行動的資料。
1987年,法國政府同意賠償1千3百萬新西蘭幣、並為爆炸事件道歉。原來的“彩虹勇士號”已經無法修復,於是清理後沉入Matauri海灣,成為一個人造礁。

拯救鲸鱼

新西兰神经学家Paul Spong在受聘于Vancouver Aquarium研究鲸鱼被囚禁时的行为过程中,认识了Robert Hunter,他们发起了“拯救鲸鱼”运动。由于Irving Stowe反对把绿色和平的活动领域扩展到反对使用核武器以外,运动初期只根据亚哈计划禁令进行的。
随着1974年Stowe的去世,这个僵局才得到消除。1975年春,得到重新授权的Phyllis Cormack温哥华启航,去会见苏联加州海岸旁的捕鲸舰队。由于有一个原始的无线电方向探测器和音乐家Mel Gregory根据月亮的方向而不是指南针,Cormack在6月26日很幸运地遇到了捕鲸船队。
船员使用快速的fast Zodiac inflatable把他们置于捕鱼船“Vlastny”的鱼叉和一只逃跑的鲸鱼之间。电视在全世界播放“Vlastny”的电影脚本,片段展示了一个鱼叉从绿色和平成员的头上飞过。这件事吸引了世界公众媒体的关注,促成了1976在英国伦敦国际捕鲸委员会会议。
現在的國際綠色和平年年都會到南極海作反對日本捕鯨的示威。

搶救鮪鱼

世界上有超過一半以上的鮪魚 (每年約有250萬噸),是從太平洋中捕撈所得。在2007年,來自日本、菲律賓、印尼、南韓、台灣等處的船隊,就已經捕撈了80%左右的太平洋鮪魚。
自2001年起,太平洋的大目鮪及黃鰭鮪數量持續下降,減少漁撈量的措施勢在必行。然而,數據卻顯示2008年的漁撈量達有史以來最高--近250萬噸。科學家亦首次發出警告,指出大目鮪的漁撈量需要大幅減低最少50%,才能緩和過度捕魚的情況。
綠色和平保衛太平洋永續的第一步,就是推動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關閉部分太平洋國家之間的國際海域,將之設立為海洋保育區,禁止所有 捕撈、垃圾傾倒或是開礦等活動,並將中西太平洋區域的鮪魚捕撈量,以2001-2004年漁獲量為基準降低 50%,以保護鮪魚的產卵區和整個生態系統的平衡。
為保持漁業的永續性,以及保護太平洋的海洋生態系統,綠色和平建議:
  1. 支持永久關閉太平洋四個袋狀公海區域,成立海洋保育區,禁止區域內所有捕魚行為。
  2. 基於預警的原則及考慮到區內IUU捕魚情況而引致捕撈數據的不足和無法確認性,必須支持在中西太平洋鮪魚捕撈量以2001-2004年漁獲量為基準減少50%。
  3. 支持全面禁止海上的漁獲轉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B%BF%E8%89%B2%E5%92%8C%E5%B9%B3

2011年3月13日星期日

米诺斯文明

米诺斯文明,也译作弥诺斯文明,是爱琴海地区的古代文明,出现于古希腊,迈锡尼文明之前的青铜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前1450年。该文明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克里特岛。



http://baike.baidu.com/view/40427.htm?func=retitle


   米诺斯文明



最早出现于希腊的文明是爱琴海的米诺斯文明,它的存在从大约公元前3000年一直持续到约前1450年。我们对于米诺斯人知之甚少,甚至连这个名字也只一个是现代的称呼,来自传说中克里特岛的国王米诺斯。他们似乎属于前印欧民族(pre-Indo-European);他们的语言米诺斯语(Eteocretan)可能使用仍未被解读的线性文字A书写;他们主要是海上的商人。虽然他们式微的原因不祥,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他们最终为希腊大陆的迈锡尼人所入侵和统治。 希腊克里特岛的中、晚期文化。又称克里特文化或克里特文明。约始自公元前1900年,至前1450年左右克里特为迈锡尼人占领而结束。“米诺斯文明”一名,来自古希腊神话中之克里特贤王米诺斯。它是欧洲最早的古代文明,也是希腊古典文明的前驱。以精美的王宫建筑、壁画及陶器、工艺品等著称于世。


  “米诺斯”这个名字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克里特国王米诺斯。在古希腊时代,米诺斯王已是传说人物,直至近代,学术界都认为有关米诺斯王的事迹纯属虚构。19世纪70年代初,德国考古学家先后发掘、迈锡尼城址(见)等,证实古希腊传说确有其历史背景。1878年,希腊考古学家卡洛凯里诺斯在克里特岛发现的一部分──陶瓶储藏库房,开始称此为米诺斯王宫。20世纪初英国考古学家阿瑟·爱文斯(Sir Arthur Evans)在希腊诺索斯(Knossos)挖掘出古代的王宫遗址(就是现在的诺索斯王宫博物馆)后,认为这就是传说中米诺斯的迷宫。出土的大量、遗物表明,克里特青铜文化确实是世界古代文明重要中心之一。在克里特岛还发现多处王宫和城市遗址,重要者有马利亚王宫遗址、古尔尼亚遗址等。因此 诺索斯王宫遗址博物馆,爱文斯将此遗址所代表的文明称为“米诺斯文明”。但人们并未确定传说中的米诺斯即是一位真实的米诺斯统治者。米诺斯人自己如何称呼自己的文明仍然是一个未知数。不过,古埃及人所称的“Keftiu”和闪米特人的“Kaftor”或“Caphtor”都指米诺斯时期的克里特岛,也许是一种启发。

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希腊及爱琴地区史前文明的总称。它曾被称为“迈锡尼文明”,因为这一文明的存在被海因里希·施里曼对迈锡尼始于1876年的发掘而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后续的发现证明迈锡尼在爱琴文明的早期(甚至任何时期)并不占中心的地位,因而后来更多地使用更为一般的地理名称来命名这个文明。


http://baike.baidu.com/view/31102.htm?func=retitle


  爱琴艺术与其他史前时期和地域的艺术风格不尽相同。的确,它借鉴了其它同时代的艺术,特别是在它的后期阶段,但是这种借鉴通过爱琴匠人的双手,烙上了鲜明而独创的特点,即现实主义的风格。而从这点上来说,他们的确是希腊艺术的先行者。克里特的壁画艺术、陶器主题、浮雕、独立雕塑以及金属浮雕工艺都提供了实例,能够进一步加深希腊大陆上(如迈锡尼、瓦斐奥、梯林斯等)已经发掘的金饰和绘画作品所给我们留下的这一印象。



  由于书面记录的匮乏,我们只能主要从纪念建筑和考古发掘中梳理出大致的历史进程。当然,最近对文字材料的解读工作也增加了不少认识。   


存在了至少三千多年的爱琴文明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持续的?考古发掘提供了许多证据以回答这一问题。爱琴文明的根可以追溯到漫长的原始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代表为克诺索斯将近6米厚的地层,它包含了石器以及手工制作打磨的器皿的碎片,显示了从底层到顶端持续的技术发展。   


这一米诺斯文明层可能比希沙立克(Hissarlik)的最底层年代更早。它的结束标志为对陶器上白色充填的锯齿状装饰的引进,还发现了以其单色颜料对其主题的复制品。在这一阶段的结束后,紧接着的是青铜时代的开端,以及米诺斯文明的第一阶段。因此,对于分层的仔细观察可以辨认出另外八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标志有陶器风格的重要进步。这些阶段占据了整个青铜时代,而后者的终结,标志为铁这一更为先进的材料的引入,也宣告了爱琴时代的落幕。   

约前1000年铁在全爱琴范围内获得使用,这种材料或可能是一批北方的入侵者赖以成功的手段,他们在早期定居点的废墟上建立起了自己的统治。同时,对于新石器时代之后的九个克诺索斯时期,我们可以贯穿其中观察到一种非常鲜明的、有序而持久的陶瓷艺术的全方面的发展。从一个阶段迈向另一个阶段,装饰的组织、形式以及内容逐渐发展。因而直到这两千多年之久的演化末期,原初的影响仍然清晰可辨,这一涓涓细流没有丝毫被打乱的迹象。这个事实可以进一步说明整个文明一直在其基础和本质上沿承着自己的脉络。   

虽然在其他艺术种类的遗存中这一论断的例证不够丰富,壁画艺术起码在晚期显示了同样有序的发展;而对于宗教,我们至少可以说没有突变的迹象,从统一的自然崇拜通过各个正常的阶段直至晚期发展出拟人神。没有迹象表明有传入的神祇或宗教理念。   

爱琴文明是土生的文明,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壤,顽强地在整个新石器时代以及青铜时代延续和成长在自己的土地上。   然而有少量证据表现出一些变化,例如外来的小型部落的入侵,他们接受了文化上更占优势的被征服者的文明而融入了后者。克诺索斯王宫的多次重建可能提供了可信的证据。相似的重建也在同一阶段发生于斐斯托斯,可能也发生于圣三一(Hagia Triada,地名)。   

我们在爱琴海北部地区迈锡尼、梯林斯以及希沙立克的宫殿中所发现的“正殿”布置可能说明它们是晚期的作品,因为没有一个显示出类似克里特的那种独有的设计。   


年表   


爱琴文明的年表是基于同已知朝代的埃及文物之间的比较而得出的,这最早来源于早期米诺斯器皿同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第一王朝器皿的相似性。其他克诺索斯残余同前1900年代第十二王朝的遗迹相像。   



在克诺索斯王宫的中央院落中发现一个闪长岩小雕像,它的风格以及所带的十三王朝镌刻值得提及;在此同样发现了一个“牧羊王”希安(Khyan)的边饰(cartouche),他一般被定年为前1650年代。   

在迈锡尼、伊阿利苏斯、瓦斐奥等地区发现的金龟子和其他埃及物件将它们定位于第十八王朝(约前1600—1400)。而在埃及,带有爱琴样式的莱夫提(Refti,埃及附庸国)贡品器皿上面所绘的形象在服饰和发型上同克里特壁画和宝石上的形象有诸多相同,而且在后继的王朝中继续被表现,例如位于底比斯的莱克玛拉(Rekhmara)墓。   


在米诺斯,晚期的器皿被发现同第十八王朝的文物放在一起,而在爱琴海上也有证据显示出始于这个朝代的埃及风格的巨大影响力,比如迈锡尼短剑、壁画以及其他物件上所描绘的尼罗河场景等。   

爱琴文明的结束时间较难确定,直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爱琴地区才使用铁来制造武器,可能与古典时期希腊人记忆中的多里安人入侵,即北方民族的入侵相吻合。这场入侵没有立即将爱琴海文明扫除,至少在南部地区是如此。但它最终摧毁了诺索斯的宫殿,并导向了几何时期。至此,爱琴文明的历史可以确实地说是结束了。

苏美尔文明

苏美尔人是最先进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古代民族,因为他们是来自远方的黑发种族,在他们带来的石碑上的铭文中,自称为“黑头”。自从来到这个堆积着两条大河携带来的肥沃泥土的三角洲上重新立国,苏美尔人就发现既没有故土那样的石头存在,也没有埃及那样的纸草生长,于是便发明了这样的书写方式:将软泥做成泥版,然后进行书写,书写完毕以后烤干,以便文书的保管。


http://baike.baidu.com/view/543072.htm?func=retitle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也叫两河文明或两河流域文明,指在两河流域间的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发展起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而苏美尔人则是这一文明的伟大创建者,他们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在公元前3500年时,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开掘沟渠,依靠复杂的灌溉网,成功地利用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湍急的河水,从而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创建了第一个文明。到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地区已出现12个独立的城市国家:乌鲁克等。各城市国家为了争雄称霸,相互征战大大削弱了苏美尔人的力量,最后迫使他们臣服于闪米特(Semitic People,也译作塞姆人)人。闪米特人的著名领袖萨尔贡(意为真正的国王)一世。建立阿卡德帝国,苏美尔文明从城邦国家过渡到统一王国时期。但它的寿命短暂(历时280年)。来自伊朗的新入侵者打败了萨尔贡一世的孙子,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又一个个重新出现,直到乌尔城邦崛起,再一次统一各城邦,建立起一个纯粹的苏美尔人的帝国(史称乌尔第三王朝)。这一帝国从公元前2113到2006年,维持了一个世纪。






  苏美尔文明实际是城市、城邦文明。在世界历史上最早建立城市的民族。早在公元前4300――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内部平原上建立了不少城市,如欧贝德、埃利都、乌尔、乌鲁克、捷姆迭特·那色等。城市的建立,标志着两河流域南部地区氏族制度的解体和向文明时代的过渡。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由农村到城市的发展过程进一步加快了,到公元前 3100~前2800年,两河流域南部已经形成了数以十计的城邦(即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城市国家),主要有埃利都、乌尔、乌鲁克、拉伽什、乌玛、苏鲁帕克、尼普尔、基什、西帕尔等。

古罗马

罗马位于意大利中部的台伯河下游地区。这条河流在低山地区缓慢地流淌,在沼泽地带折向海岸线,是从亚平宁山区下来的人们想要到达大海的理想通道。


http://baike.baidu.com/view/48726.htm?func=retitle



  公元前9世纪和公元前8世纪,意大利半岛上出现了两个新民族:埃特鲁斯坎人和希腊人。古人认为埃特鲁斯坎人来自东方的安纳托利亚,今天的一些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从起源看,他们似乎不是古意大利人,正如他们的语言也并非印欧语系一样,他们的文明混合了来自东西方的各种因素。著名的维朗诺瓦文明代表了埃特鲁斯坎人的最初发展阶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新领土上所取得的非凡的文化进步。这片新领土位于意大利东北部及亚平宁山区和第勒尼安海之间的沿海平原地区。埃特鲁斯坎人居住在独立的、强大的城邦中,城邦之间通常结成联盟。这些城邦最初由一个君主统治,后来变成通过议会和选举出的官员施行统治的寡头政治。埃特鲁斯坎人本来是农耕部族,拥有组织严密的军队,他们用这些军队来统治周边民族,同时他们也喜欢经营商业和从事手工业。托斯卡纳和北部的拉丁姆地区应该是埃特鲁斯坎人最早的定居地。一小部分拉丁人在这片领土的南端生息繁衍,在那里最终建立了罗马城。因此,在埃特鲁斯坎文明鼎盛时期还只是村民的罗马人,与埃特鲁斯坎人的语言、思想和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埃特鲁斯坎人对罗马文化向文明的转化产生了独一无二的最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间的迈锡尼文明时期,希腊人在意大利南部和中部沿海地带纵横航行,随后停滞不前的时期才使得他们的航行告一段落。迫于在西方贸易线路上与腓尼基人的竞争,他们建立了新的贸易基地,接着在公元前8世纪使殖民地得到全面发展。他们最初在意大利的匹兹库萨 (在那不勒斯湾的伊斯基尔岛)建立殖民地,之后又把势力稍微地向北推进到西西里岛的库米大陆以及意大利南部沿海地区。随着与希腊人的接触,埃特鲁斯坎人很快变得更加成熟起来,他们根据希腊文字创造了字母,形成了自己的雕塑及绘画风格,发展了以希腊拟人神为基础的宗教信仰,并精心制定了一套占卜未来的仪式。所有这些后来都被罗马人继承了下来。


  
罗马城市建立的日期并不确定,传统认为是在公元前753年,这已经广泛地为考古发现所证实,尽管可能此前已经有一部分人早就居住在那里。传统上,罗马人把罗马城的建立归功于英雄罗穆卢斯。他和他的孪生兄弟瑞摩斯是英雄埃涅阿斯的后代。埃涅阿斯是希腊女神阿佛洛狄特(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的儿子,他在希腊人占领特洛伊城之后来到意大利。罗马历史学家提图斯·李维这样描述这个神话故事:这对孪生兄弟的祖父是努米托,他是罗马东南部阿尔班山区阿尔巴国的国王。国王邪恶的兄弟阿穆利乌斯将国王驱逐出境,还让国王唯一的女儿雷娅·西尔维娅做贞女以阻止她生儿育女(贞女是不准生育的),以防止国王的子孙报仇。但是雷娅·西尔维娅违背了他的约束,与战神马耳斯相爱并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当这对双胞胎被遗弃在台伯河畔时,一只母狼哺育了他们,后来又被一位牧羊人发现,他的妻子将他们抚养大。长大后,这对孪生兄弟成为了绿林首领。在瑞摩斯被俘、带给国王阿穆利乌斯后,罗穆卢斯带领手下救出了他,并杀死了阿穆利乌斯。此时,孪生兄弟身世大白,他们的外祖父努米托恢复了王位。兄弟俩离开外祖父,在被牧羊人发现的地方创建了自己的城市。在决定谁来做城市的主宰时,神谕告诉他们要由看到的预示成功的飞鸟来决定。瑞摩斯站在阿文廷山上看到了6只秃鹫,罗穆卢斯站在巴拉丁山上看到了12只秃鹫。后者的数字更幸运,但瑞摩斯是最先看到征兆的人。结果兄弟间发生了争吵,罗穆卢斯最终杀死瑞摩斯,成为新城的国王。他统治了很长时期,死后被接纳到诸神中,成为受人尊敬的战神奎里纳斯。



罗马的三个时期

  ①王政时期: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代罗马人(罗莫路和勒莫)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波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   

②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③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继凯撒之后崛起的军事强人屋大维战胜了政敌,结束了罗马数十年的内战,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




  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意大利半岛处于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交织的时期。 “古意大利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族。大概在公元前1000年的铜器时代,他们穿越北部和东部的阿尔卑斯山和亚得里亚海到达意大利,并残暴地迫使许多当地土著部落迁徙他乡。他们起初过着游牧生活,但已经具有制作铜器、使用马匹和带轮子的大车的技能。抵达意大利之后,他们形成了以农耕为基础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成为随后几个世纪其子孙后代的主要生活方式,直至罗马文明的衰落。“古意大利人”是由几个民族构成的,包括萨宾人、翁布里亚人和拉丁人。

古罗马

罗马位于意大利中部的台伯河下游地区。这条河流在低山地区缓慢地流淌,在沼泽地带折向海岸线,是从亚平宁山区下来的人们想要到达大海的理想通道。


http://baike.baidu.com/view/48726.htm?func=retitle



  公元前9世纪和公元前8世纪,意大利半岛上出现了两个新民族:埃特鲁斯坎人和希腊人。古人认为埃特鲁斯坎人来自东方的安纳托利亚,今天的一些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从起源看,他们似乎不是古意大利人,正如他们的语言也并非印欧语系一样,他们的文明混合了来自东西方的各种因素。著名的维朗诺瓦文明代表了埃特鲁斯坎人的最初发展阶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新领土上所取得的非凡的文化进步。这片新领土位于意大利东北部及亚平宁山区和第勒尼安海之间的沿海平原地区。埃特鲁斯坎人居住在独立的、强大的城邦中,城邦之间通常结成联盟。这些城邦最初由一个君主统治,后来变成通过议会和选举出的官员施行统治的寡头政治。埃特鲁斯坎人本来是农耕部族,拥有组织严密的军队,他们用这些军队来统治周边民族,同时他们也喜欢经营商业和从事手工业。托斯卡纳和北部的拉丁姆地区应该是埃特鲁斯坎人最早的定居地。一小部分拉丁人在这片领土的南端生息繁衍,在那里最终建立了罗马城。因此,在埃特鲁斯坎文明鼎盛时期还只是村民的罗马人,与埃特鲁斯坎人的语言、思想和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埃特鲁斯坎人对罗马文化向文明的转化产生了独一无二的最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间的迈锡尼文明时期,希腊人在意大利南部和中部沿海地带纵横航行,随后停滞不前的时期才使得他们的航行告一段落。迫于在西方贸易线路上与腓尼基人的竞争,他们建立了新的贸易基地,接着在公元前8世纪使殖民地得到全面发展。他们最初在意大利的匹兹库萨 (在那不勒斯湾的伊斯基尔岛)建立殖民地,之后又把势力稍微地向北推进到西西里岛的库米大陆以及意大利南部沿海地区。随着与希腊人的接触,埃特鲁斯坎人很快变得更加成熟起来,他们根据希腊文字创造了字母,形成了自己的雕塑及绘画风格,发展了以希腊拟人神为基础的宗教信仰,并精心制定了一套占卜未来的仪式。所有这些后来都被罗马人继承了下来。


  
罗马城市建立的日期并不确定,传统认为是在公元前753年,这已经广泛地为考古发现所证实,尽管可能此前已经有一部分人早就居住在那里。传统上,罗马人把罗马城的建立归功于英雄罗穆卢斯。他和他的孪生兄弟瑞摩斯是英雄埃涅阿斯的后代。埃涅阿斯是希腊女神阿佛洛狄特(罗马神话中称维纳斯)的儿子,他在希腊人占领特洛伊城之后来到意大利。罗马历史学家提图斯·李维这样描述这个神话故事:这对孪生兄弟的祖父是努米托,他是罗马东南部阿尔班山区阿尔巴国的国王。国王邪恶的兄弟阿穆利乌斯将国王驱逐出境,还让国王唯一的女儿雷娅·西尔维娅做贞女以阻止她生儿育女(贞女是不准生育的),以防止国王的子孙报仇。但是雷娅·西尔维娅违背了他的约束,与战神马耳斯相爱并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当这对双胞胎被遗弃在台伯河畔时,一只母狼哺育了他们,后来又被一位牧羊人发现,他的妻子将他们抚养大。长大后,这对孪生兄弟成为了绿林首领。在瑞摩斯被俘、带给国王阿穆利乌斯后,罗穆卢斯带领手下救出了他,并杀死了阿穆利乌斯。此时,孪生兄弟身世大白,他们的外祖父努米托恢复了王位。兄弟俩离开外祖父,在被牧羊人发现的地方创建了自己的城市。在决定谁来做城市的主宰时,神谕告诉他们要由看到的预示成功的飞鸟来决定。瑞摩斯站在阿文廷山上看到了6只秃鹫,罗穆卢斯站在巴拉丁山上看到了12只秃鹫。后者的数字更幸运,但瑞摩斯是最先看到征兆的人。结果兄弟间发生了争吵,罗穆卢斯最终杀死瑞摩斯,成为新城的国王。他统治了很长时期,死后被接纳到诸神中,成为受人尊敬的战神奎里纳斯。



罗马的三个时期

  ①王政时期: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代罗马人(罗莫路和勒莫)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波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   

②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③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继凯撒之后崛起的军事强人屋大维战胜了政敌,结束了罗马数十年的内战,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




  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意大利半岛处于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交织的时期。 “古意大利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族。大概在公元前1000年的铜器时代,他们穿越北部和东部的阿尔卑斯山和亚得里亚海到达意大利,并残暴地迫使许多当地土著部落迁徙他乡。他们起初过着游牧生活,但已经具有制作铜器、使用马匹和带轮子的大车的技能。抵达意大利之后,他们形成了以农耕为基础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成为随后几个世纪其子孙后代的主要生活方式,直至罗马文明的衰落。“古意大利人”是由几个民族构成的,包括萨宾人、翁布里亚人和拉丁人。

古印度文明

古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印度文明以其异常丰富、玄奥和神奇深深地吸引着世人,对亚洲诸国包括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古代印度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宗教性。


http://baike.baidu.com/view/20305.htm?func=retitle


1、笈多王朝(320-540年)


  4世纪初,贵霜帝国衰落,笈多王朝(320-540)兴起,建都华氏城,该王朝取代贵霜帝国,逐渐统一了以恒河流域为中心的北印度地区。到超日王(380-415)时,国势强盛,疆域扩大,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首都是华氏城。该王朝同国外有密切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往来。


2、哑哒人入侵时期(5-6世纪)


  5世纪中叶,哑哒人自中亚侵入印度。6世纪初,哑哒人占领印度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528年,北印度各王公的联军打败哑哒人。但笈多国家经哑哒人打击后,内部各小邦纷纷独立,陷入分裂混战之中。570年,笈多王朝的统治结束。


3、戒日帝国(606-647年)


  戒日帝国是从笈多分裂后的一个小邦中发展起来的。7世纪初,戒日帝国(606-647)兴起,哑哒人被逐,戒日王统一了北印度,建都曲女城。其疆域东到孟加拉湾,西迄旁庶普的几乎整个北印度。戒日王统治时正值玄奘访印,他对玄奘给予很好的礼遇。


4、拉齐普特人时期(7世纪中叶-12世纪末)


  戒日王死后,帝国陷入分裂。8世纪时,拉齐普特人统治的各小国割据称雄,拉齐普特人是土著王公贵族后裔,军事种姓(另一说是外族人,北大学者马克尧认为,拉齐普特人最初是一支名叫古吉罗人的游牧部落,后与当地贵族融合,因而该民族的源流是多种多样的),由于他们勇武好战,彼此削弱,失去了对外防御能力。8-10世纪,印度有三个大国互相争霸。


5、伽色尼王朝(962-1186年)


  该王朝是中亚阿富汗境内兴起的突厥人,信奉伊斯兰教。1001-1026年,该王朝的苏丹马穆德(999-1030年)先后共17次侵入北印度(另一说是15次),使其遭受严重破坏。马茂德的远征以掠夺财物为目的,未在印度建立其统治,他死后,其国家很快就瓦解了。旁遮普并入伽色尼王朝。阿富汗的突厥人入侵北印度时,印度南部在10-12世纪时兴起一个朱罗王国,该王国曾远征锡兰,并与阿拉伯有频繁的贸易往来。12世纪末陷入分裂。



6、德里苏丹国家(1206-1526年)



  12世纪时,阿富汗的古尔王朝(1152-1206年)从1175年开始不断入侵印度。1206年,古尔王朝的苏丹穆罕默德遇刺身死,其国家分裂。而统治印度的总督(穆罕默德的一位部将,名叫顾特布-乌德-丁·艾贝克)以德里为中心独立为苏丹,故称德里苏丹国家,北印度从此开始了德里苏丹王朝。期间经历了五个王朝。   

印度自古就有外族不断从西北山口侵入,这些外族侵入后大都与当地居民融合或同化。但阿富汗的突厥人与以往大为不同,他们是在伊斯兰教“圣战”的旗帜下进来的,他们不但没有被当地的文化同化,而是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当然,印度教的传统力量也根深蒂固。总之,印度最大的特点是多分裂少统一,以及多种宗教长期并存。



7、莫卧尔帝国(1526-1707年)


  莫卧尔帝国的创立者是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故自称蒙古人。1526年4月,巴布尔率2万多大军进攻德里苏丹国,德里国的苏丹亲率4万多大军迎战,巴布尔取得战争的胜利,苏丹战死。巴布尔在印度建立起莫卧儿帝国(1526-1858)。1529年,巴布尔统一了北印度。到阿克巴(1556-1605)即位后,莫卧儿帝国进入鼎盛时代。帝国的疆域空前扩大,超过了历史上其他王朝。北方包括阿富汗和克什米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