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3日星期日

古印度文明

古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印度文明以其异常丰富、玄奥和神奇深深地吸引着世人,对亚洲诸国包括中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古代印度在文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对人类文明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宗教性。


http://baike.baidu.com/view/20305.htm?func=retitle


1、笈多王朝(320-540年)


  4世纪初,贵霜帝国衰落,笈多王朝(320-540)兴起,建都华氏城,该王朝取代贵霜帝国,逐渐统一了以恒河流域为中心的北印度地区。到超日王(380-415)时,国势强盛,疆域扩大,经济繁荣,文化昌盛,首都是华氏城。该王朝同国外有密切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往来。


2、哑哒人入侵时期(5-6世纪)


  5世纪中叶,哑哒人自中亚侵入印度。6世纪初,哑哒人占领印度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528年,北印度各王公的联军打败哑哒人。但笈多国家经哑哒人打击后,内部各小邦纷纷独立,陷入分裂混战之中。570年,笈多王朝的统治结束。


3、戒日帝国(606-647年)


  戒日帝国是从笈多分裂后的一个小邦中发展起来的。7世纪初,戒日帝国(606-647)兴起,哑哒人被逐,戒日王统一了北印度,建都曲女城。其疆域东到孟加拉湾,西迄旁庶普的几乎整个北印度。戒日王统治时正值玄奘访印,他对玄奘给予很好的礼遇。


4、拉齐普特人时期(7世纪中叶-12世纪末)


  戒日王死后,帝国陷入分裂。8世纪时,拉齐普特人统治的各小国割据称雄,拉齐普特人是土著王公贵族后裔,军事种姓(另一说是外族人,北大学者马克尧认为,拉齐普特人最初是一支名叫古吉罗人的游牧部落,后与当地贵族融合,因而该民族的源流是多种多样的),由于他们勇武好战,彼此削弱,失去了对外防御能力。8-10世纪,印度有三个大国互相争霸。


5、伽色尼王朝(962-1186年)


  该王朝是中亚阿富汗境内兴起的突厥人,信奉伊斯兰教。1001-1026年,该王朝的苏丹马穆德(999-1030年)先后共17次侵入北印度(另一说是15次),使其遭受严重破坏。马茂德的远征以掠夺财物为目的,未在印度建立其统治,他死后,其国家很快就瓦解了。旁遮普并入伽色尼王朝。阿富汗的突厥人入侵北印度时,印度南部在10-12世纪时兴起一个朱罗王国,该王国曾远征锡兰,并与阿拉伯有频繁的贸易往来。12世纪末陷入分裂。



6、德里苏丹国家(1206-1526年)



  12世纪时,阿富汗的古尔王朝(1152-1206年)从1175年开始不断入侵印度。1206年,古尔王朝的苏丹穆罕默德遇刺身死,其国家分裂。而统治印度的总督(穆罕默德的一位部将,名叫顾特布-乌德-丁·艾贝克)以德里为中心独立为苏丹,故称德里苏丹国家,北印度从此开始了德里苏丹王朝。期间经历了五个王朝。   

印度自古就有外族不断从西北山口侵入,这些外族侵入后大都与当地居民融合或同化。但阿富汗的突厥人与以往大为不同,他们是在伊斯兰教“圣战”的旗帜下进来的,他们不但没有被当地的文化同化,而是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当然,印度教的传统力量也根深蒂固。总之,印度最大的特点是多分裂少统一,以及多种宗教长期并存。



7、莫卧尔帝国(1526-1707年)


  莫卧尔帝国的创立者是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故自称蒙古人。1526年4月,巴布尔率2万多大军进攻德里苏丹国,德里国的苏丹亲率4万多大军迎战,巴布尔取得战争的胜利,苏丹战死。巴布尔在印度建立起莫卧儿帝国(1526-1858)。1529年,巴布尔统一了北印度。到阿克巴(1556-1605)即位后,莫卧儿帝国进入鼎盛时代。帝国的疆域空前扩大,超过了历史上其他王朝。北方包括阿富汗和克什米尔。

古巴比伦文明

古巴比伦(Ancient Babylon)文明位于今天的伊拉克一带,古巴比伦与古中国、古埃及、古印度一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http://baike.baidu.com/view/40446.htm

  古巴比伦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河流域文明还包括苏美尔文明、阿卡德文明、亚述等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大约于公元前3500年产生于两河流域,古巴比伦是人们已知的历史最悠久的古代东方国家之一。据历史学者推断,约在公元前四千年代,居住在这一带的苏美尔人已有较为发达的文化,不仅发明了文字,而且发明了用于书写文字的《泥板书》。公元前3500年以后,苏美尔人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起很多奴隶制小国。苏美尔衰落后,古巴比伦城邦兴起。


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二、古巴比伦文明简史

1.古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是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奴隶制城邦,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以巴比伦城为中心。

  古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十九世纪中,阿摩利人灭掉苏美尔人的乌尔第三王朝,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1792BC,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Hammurabi)(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即位,征服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成为西亚古代奴隶制国家的典型。史称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1894~前1595年)。所颁《汉穆拉比法典》是古代西亚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法典。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乌尔纳木法典》。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特别是数学和天文学。汉穆拉比死后,帝国就瓦解了。王国先后受到赫梯人、加喜特人的入侵,直到公元前729年终于被亚述帝国吞并。



2.新巴比伦王国
  详细历史见词条:新巴比伦王国   

巴比伦王国由迦勒底人建立,迦勒底人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他们于公元前1000年代初来到两河流域南部定居,亚述帝国征服古巴比伦王国并统治了两河流域南部,迦勒底人曾多次起义反抗亚述的统治。

新巴比伦王国


  公元前626 年,亚述人派迦勒底人领袖那波帕拉沙尔率军驻守巴比伦,他到巴比伦后,却发动反对亚述统治的起义,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并与伊朗高原的米底(也称米堤亚)王国联合,共同对抗亚述。公元前612年,亚述帝国灭亡,遗产被新巴比伦王国及米底王国瓜分,其中新巴比伦王国分取了亚述帝国的西半壁河山,即两河流域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及腓尼基,重建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国。

  公元前六世纪后半期,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国势达到鼎峰,国势强盛。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多次发动对外战争,进行扩张。   

公元前604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即位,叙利亚立时归顺新巴比伦王国,但腓尼基及巴勒斯坦地区态度不明,而埃及一向觊觎此区,拉拢推罗、西顿等腓尼基地区与埃及结盟。对此,尼布甲尼撒二世继续与米底王国结盟,又娶米底公主阿米蒂斯为后,以巩固自己后方。公元前597年,出兵巴勒斯坦,攻占耶路撒冷,扶植犹太人齐德启亚为傀儡统治犹太人。

奥尔梅克文明

奥尔梅克文明(Olmec)是已知的最古老的美洲文明之一。它存在和繁盛于公元前1200年到公元前400年的中美洲(现在的墨西哥中南部)。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5%A5%E5%B0%94%E6%A2%85%E5%85%8B%E6%96%87%E6%98%8E


奥尔梅克文明于公元前1200年左右产生于中美洲圣洛伦索高地的热带丛林当中。圣洛伦索是早期奥尔梅克文明的中心,在繁盛了大约300年后,于公元前900年左右毁于暴力。其后奥尔梅克文明的中心迁移到靠近墨西哥湾的拉文塔。奥尔梅克文明最终在公元前400年左右消失,其消失的原因尚不得知,但它影响了大量的中美洲文明。奥尔梅克文明的许多特征,如金字塔和宫殿建造,玉器雕琢,美洲虎和羽蛇神崇拜也是后来中美洲各文明的共同元素。大多数学者认为奥尔梅克文明是玛雅、萨波特克、提奥提华坎等文明的母体。但也有人认为奥尔梅克文明和其他中美洲文明的关系是姐妹关系。


奥尔梅克人创造了大量的建筑和雕塑作品。他们用石头建造巨大的宫殿和金字塔,在玉石上进行精美的雕刻,制作了大量的陶器。奥尔梅克人最著名的艺术作品莫过于“奥尔梅克巨石头像”。这些在花岗岩上雕出的高达10英尺的巨大人头像显示了奥尔梅克人高超的技术水平。人头像都带有古怪的头盔;人脸具有非洲人的面部特征。


奥尔梅克人主要崇拜半人半美洲虎的神,也崇拜羽蛇神(Feathered Serpent God)和谷神(The Man of Crops)。宗教信仰是奥尔梅克社会的主线,圣洛伦索遗址就是一个宗教仪式中心和居民区的复合体。


部分学者将拉文塔出土的一些雕刻图案认读为奥尔梅克人的文字,但尚未得到学界的公认。


圣洛伦索遗址(San Lorenzo)

拉文塔遗址(La Venta):位于墨西哥南部的塔巴斯科州。

特奥蒂瓦坎文明

特奥蒂瓦坎(纳瓦特语:Teotihuacán)是一个曾经存在于今日墨西哥境内的古代印地安文明,大致上起始于前200年,并且在750年时灭亡。“特奥蒂瓦坎”除了是一个古文明与该古文明在今日墨西哥谷旁所建立的建筑遗迹之名外,此词也是遗迹所在的特奥蒂瓦坎行政区之命名由来,是墨西哥州(Estado de México,墨西哥的一个一级行政区)底下122个次级行政区(Municipios)之一。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8F%90%E5%A5%A7%E6%8F%90%E8%8F%AF%E5%9D%8E%E6%96%87%E6%98%8E


特奥蒂瓦坎文明起始于前200年左右,是个在奥尔梅克(Olmec)文明灭亡之后才诞生,约与马雅文明同期的古印地安文明。然而,不似其它古印地安文明般在谱系上的脉络比较分明,关于特奥蒂瓦坎人的起源,迄今为止仍然是尚未厘清的谜题,也没有任何人能证实该文明曾拥有文字并且留下资料记载。今日我们之所以知悉这文明的存在,除了是因为他们遗留下了巨大的遗迹可供分析证明外,一些与他们同时期的其他周边文明在典籍或绘画中提到关于特奥蒂瓦坎人的事情,也是另一个参考的关键。特奥蒂瓦坎人并不用这个名字称呼他们自己,这名字是该文明灭亡后,接着存在于此地区的后继文明托尔特克人(Toltecs)以他们所使用的纳瓦特语(Nahuatl,一种墨西哥中部的印地安原住民语言)用来称呼前人,意指“众神造人之地”。虽然在托尔特克人乃至于更后期的阿兹特克时代,该古文明早已消逝无影踪,但他们仍然视特奥蒂瓦坎人曾居住过的古代城市作为圣地,也因此会有这样的称呼。

特奥蒂瓦坎人在前200年时出现在墨西哥中部地区,并且在1年到150年间,建造了一个人口约为5万的城市,堪称是整个美洲地区最早存在的城市等级之聚落。在这段期间,他们建立了一个以南北向的“亡者之路”(特奥蒂瓦坎遗迹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初级规模城市,建筑物主要以金字塔和庙宇为主,之后城市逐渐成长各种平民使用的建筑物也建筑完成,整个城市与文明的发展在450年时达到高峰,根据遗迹的规模估计,当时特奥蒂瓦戛纳的人口可能在12万5千到20万人之间,拥有巨大的建筑、精致的壁画等文化成就,但却在650年至750年之间因为不知名的原因没落,最后消失无踪。

根据特奥蒂瓦坎人遗留下的艺术创作判断,他们崇拜一名为特拉洛克(Tlaloc)的神明,是特奥蒂瓦坎的守护神。祂有两种不同的形象,其中男性版的特拉洛克是掌管降雨的神明,而女性版的则为掌管河湖的水神。在特奥蒂瓦坎人的绘画中可以看到许多叼著滴血心脏的神兽,因此考古学家研判该文明与其他墨西哥古文明同样,有拿活人祭献的习俗,用这方法来祭祀安抚掌管大地的神明。


特奥蒂瓦坎遗迹位于今日墨西哥市东北方约40公里处,位于一个紧临墨西哥谷的小型谷地中央,它的中央有一个南北向的轴心称为“亡者之路”(纳瓦特语:Micaohtli),是一个实际上比较像是长方形广场的宽广大道。之所以这条大道被称为“亡者之路”,是因为西班牙人来到此地时,看到成群的金字塔。西班牙人由于古埃及的金字塔的缘故,认为所有金字塔都是陵墓(另一说是这里的阿兹特克人就称此地为“亡者之路”),于是把这条金字塔群中的大道如此命名。事实上印第安人的金字塔不是陵墓,而是祭祀或是占卜测量用的。

大道的北端是月亮金字塔(西班牙文:Pirámide de la Luna),中段的东侧则有一座古代墨西哥最高大的建筑,称为太阳金字塔(Pirámide del Sol),这两座金字塔的造型类似,都是采用阶梯状的梯型叠成、正前方设置有非常陡峭的走道,其中月亮金字塔长宽分别为170米、150米,太阳金字塔的基座则为225米乘以222米,接近正方形,全高64米,不过太阳与月亮金字塔的塔顶在古代可能还有神庙状的建筑,因此金字塔实高比现今高一些,但因为年代久远早已消失,只剩下一个略呈圆顶状的小丘。另外月亮金字塔比太阳金字塔矮一些,但由于月亮金字塔所在地势较高,因此这两座主要金字塔的塔顶是接近水平的。

除了两座大型金字塔外,整个遗迹群还包含了位在太阳金字塔对面的羽蛇神(Quetzalcóatl)神庙,与一些围绕在大道周围的迷你金字塔与半地下半地上的建筑物地基。整个特奥蒂瓦坎遗迹的占地约83平方公里,由于早在西班牙人登陆墨西哥之前,该地就已经无人居住呈现荒芜状态,因此当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各民族,大肆破坏印地安原住民的建筑物建立自己的殖民地文化时,特奥蒂瓦坎反而躲过一劫安然存在到今日,而成为今日古代墨西哥文明非常重要的一个象征物,并受到各方高度重视。今天,特奥蒂瓦坎遗迹已经是墨西哥境内最受欢迎的观光点之一。

瑪雅文明

馬雅文明,是古代位於墨西哥東南部、瓜地馬拉和猶加敦半島等中南美洲區域的文明。和傳說相反的是,馬雅人從未消失;現在仍有三百萬馬雅人居住在猶加敦半島地區,很多人今日仍然能說馬雅語系的語言。玛雅从无一个统一的强大王国,整个玛雅地区分成数以百计的城邦,然而玛雅各邦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习俗传统上却属于同一个文化圈。

http://zh.wikipedia.org/zh/%E7%91%AA%E9%9B%85%E6%96%87%E6%98%8E

通常,中美洲(Mesoamericans)文明被划分为三个时期,公元前1500年─公元300年称为前古典期或形成期,公元300年-900年为古典期,公元900年-16世纪为后古典期。傳說馬雅人在3000年前就開始建造宗教性建築,最早的遺跡是由一些簡單的土墳所組成,後來才進一步演化為金字塔。早期的馬雅文明似乎曾經受到更早的奥尔梅克文明(Olmec)的影響。

奥尔梅克文明在將他們的文化傳播到今日的猶加敦半島以後,便衰敗滅亡。

公元前200年─公元800年左右是馬雅文化最興盛的時期。馬雅人在這地區發展了数百座城市,蒂卡爾(又譯提卡爾)(Tikal)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學者估計在最高峰時,此城有10~20萬居民。他們發展成許多個農業密集的、城市集中的城邦。其中最為顯著的遺跡是建於宗教中心的金字塔,和伴隨它們的皇宮。其他重要的考古學遺跡還有雕刻石板(Maya語:Tetun),這些用象形文字寫成的石板主要描述宗譜,戰爭勝利和其他的成就。帕伦克(Palenque)是古典时代最美丽的玛雅城市,以至人们甚至将它誉为“美洲的雅典”。另外一座著名的城市叫做科潘,从现代遗迹的规模来看可以把蒂卡爾、科潘和帕伦克视为玛雅文明古典时期最大的三个城邦。


馬雅人也曾經參與了古代中美洲的長途貿易,主要的貨品有可可、鹽和黑曜石。

公元九世纪开始,古典玛雅文明的城邦突然同时走向衰落,这种现象多少让人感到惊讶,其原因现在仍然是历史学家研究的课题。到公元十世纪,曾经繁荣的玛雅城市均被遗弃在丛林之中。

此后,以奇琴伊察为首,猶加敦半島北部兴起一些玛雅城邦,这时开始史学上称作玛雅文明后古典时期。奇琴伊察城邦政权于公元1224被推翻,继之以玛雅潘为首的城邦联盟。1450年,玛雅潘政权因内乱而瓦解。当西班牙人登上美洲大陆时,玛雅人的地区实际处于分崩离析的状态。 奇琴伊察和玛雅潘时期的玛雅后古典文明,同以蒂卡爾、科潘和帕伦克时期的古典文明相比,在各个方面相差很大,只能说是玛雅文明最后的残存。

古典时期的多数玛雅城邦非常重视记载历史,大多数城邦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竖立各种纪念碑,今天的考古学家正是通过这些纪念石碑得以对玛雅文明有的历史有所了解,又因为玛雅历法相当精确,今天的历史学家甚至可以知道许多事件的精确日期。比如科潘国王十八兔兵败后于公元738年5月3日被斩首,又比如帕伦克国王巴加尔生于公元603年3月6日,公元615年7月19日他十二岁那年登基做的国王,死于公元684年8月30日。这样精确的历史记录实在为世界上其他远古已消失的文明所无法比拟。

古典玛雅文明衰落以后的后古典玛雅文明,则达不到上述精确水平,今天关于奇琴伊察和玛雅潘时期的史事主要是通过早期西班牙人从当地人听来的传说中了解到的。




文明特点


属于石器文明,玛雅人當時還没有青铜器,更不用说铁器。
掌握高度的建造技术,玛雅人不会使用铜铁,也不会使用轮车,轮子的概念虽然在陶器以及一種小玩具等文物中出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实用化。但是却创造了高度的城市文明。
农业以玉米为主食,所以又称为“玉米文明”。没有牛马猪羊,没有出现畜牧业的痕迹,农民采用一种极原始的米尔帕耕作法。
数学采用二十进制,发现并使用了“零”的概念(另一說則是由奧爾梅克人傳授),掌握高度的数学和天文历法知识。
使用独特的象形文字:玛雅文字。





玛雅人创造出了令人称奇的高度文明,但是古典期玛雅文明为何突然消失,现在还没有定论。科学家考古学家,对玛雅文明湮灭之谜,提出了许多假设,诸如外族入侵、人口爆炸、感染疾病、气候变化、农民起义等等。 玛雅高深的知识和文化只掌握在极少数贵族和祭司的手中,佔玛雅人口绝大多数的下层劳动者完全是文盲。养尊处优的贵族知识分子,在繁华殆尽后难以生存,乃至很快消失,而繼古典期後的瑪雅文明,在奇琴伊察時代有著些許不同,但更具活力,但之後的繼承者沒辦法保持奇琴伊察的精神,而在西班牙人到達南美大陸之前,便已衰弱。

瑪雅人的反抗一直到1697年為止,由瑪雅的部落首長帶領。





重要的馬雅文明遺址卡拉克穆尔(Calakmul)
奇琴伊察(Chichén Itzá)
科巴(Cobá)
科潘(Copán)
蒂卡尔(Tikal)
乌斯马尔(Uxmal)
帕伦克(Palenque)
波南帕克(Bonampak)

阿兹特克(或译为阿兹台克、阿兹提克)

阿兹特克(或译为阿兹台克、阿兹提克)是一个在14世纪-16世纪的墨西哥古文明。

http://zh.wikipedia.org/zh-sg/%E9%98%BF%E8%8C%B2%E7%89%B9%E5%85%8B

“阿兹特克”一词来自纳瓦特尔语:aztēcah为aztēcatl的众数,即“来自阿兹特兰的人”的意思;然而,阿兹特克人称他们自己为墨西加(Mexìcâ)或特诺奇卡人(Tenochca)。根据传说,阿兹特克人的祖先是从北方一个叫阿兹特兰的地方来的,他们根据太阳神威齐洛波契特里的指示往南来到阿纳瓦克谷(Anahuac valley)的特斯科科湖;当他们来到湖中央的岛屿时,他们看到一只叼著蛇的老鹰停歇在仙人掌上,这个意像告诉他们应该在这里建造城市。1325年阿兹特克人在这个地方建立了特诺奇提特兰,一座巨大的人工岛,现在墨西哥城的中心。



阿兹特克帝国共传了12位统治者。

传说中的创建者:特诺奇(Ténoch)
1375年-1395年:Acamapichtili
1395年-1417年:Huitzilíhuitl
1417年-1427年:奇马尔波波卡(Chimalpopoca)
1427年-1440年:伊兹柯阿特尔(Itzcóatl)
1440年-1469年:蒙特苏马一世(Moctezuma I)
1469年-1481年:阿哈雅卡特尔(Axayacatl)
1481年-1486年:Tízoc
1486年-1502年:Auítzotl(通常拼为Ahuitzotl)
1502年-1520年:蒙特苏马二世(Moctezuma II,有名的蒙特苏马)
1520年:库伊特拉华克(Cuitláuac,通常拼为Cuitlahuac)
1520年-1524年:库奥赫特莫克(Cuautémoc,通常拼为Cuauhtemoc)


最初,阿兹特克是Tezozomoc统治下的Tepanecs国的佣兵,并常与托尔提克人(Toltecs)发生战争。当Tezozomoc死去,他的儿子Maxtla暗杀了奇马尔波波卡(Chimalpopoca);1428年,奇马尔波波卡的叔叔伊兹柯阿特尔(Itzcóatl)与德斯科科湖的前统治者Nezahualcoyotl同盟,并进攻Maxtla的首都Azcapotzalco;100天后,Maxtla投降并被放逐。阿兹特克(Tenochtitlán)、德斯科科(Texcoco)、和特拉科班(Tlacopan)组成了同盟,并取得墨西哥谷地的统治权,阿兹特克是其中最强的力量。

伊兹柯阿特尔的侄子蒙特苏马一世在1440年登基,并扩张了他的国土,1450年-1454年发生了由干旱导致的大饥荒,为此,蒙特苏马不断的发动荣冠战争(Flowery Wars)获取俘虏来祭祀神灵。蒙特苏马一世的儿子阿哈雅卡特尔对特拉特洛科(Tlatelolco)王国发动了战争,但被Tzintzuntzan的塔拉斯科(Tarascan)所击败,这是帝国有史以来遭遇的第一次惨败,但随后收复了Huasteca地区,并征服了米克特人(Mixtecs)和萨巴特克人(Zapotecs)。

1481年,阿哈雅卡特尔(Axayácatl)的儿子Tízoc短暂了统治该国,随后便被他的弟弟Auítzotl所取代。在Auítzotl的统治下,阿兹特克帝国的版图达到了最兴盛时期,共控制了33个省份的371个部落。首都特诺奇提特兰曾经有25万人居住,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阿哈雅卡特尔(Axayácatl)的儿子蒙特苏马二世在1502年登基,1504年开始发动对特拉克斯卡拉(Tlaxcala)的战争,1519年西班牙人从墨西哥湾登陆,当时阿兹特克人误以为是传说中羽蛇神(Quetzalcoatl)的归来,因此邀请西班牙人进城,但西班牙人却软禁了蒙特苏马二世。西班牙人在城内搜括黄金,并屠杀了阻止他们的祭司们,这导致了后来的暴动,蒙特苏马二世在1520年7月1日的一场暴动中被大石头击中脑部死去,西班牙也被迫放弃特诺奇提特兰城。

印加文明

南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文明。印加为其最高统治者的尊号,意为太阳之子。15世纪起势力强盛,极盛时期的疆界以今秘鲁和玻利维亚为中心,北抵哥伦比亚和厄瓜多尔,南达智利中部和阿根廷北部,首都在秘鲁南部的库斯科。16世纪初由于内乱日趋衰落,1532年被西班牙殖民者灭亡。


http://baike.baidu.com/view/124550.htm

印加文明 Inca Civilization


地位

  印加文明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并称为"印第安三大古老文明"。具有殖民征服者和印加帝国王室成员双重身份的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维加,对16、17世纪西班牙征服南美洲印第安文明的过程有着独特的关照视角,并始终保持着对这场新旧文明冲突的矛盾立场。


影响范围


  印加文明是在南美洲西部、中安第斯山区发古印加文明遗址展起来的又一著名的印第安古代文明。它的影响范围北起哥伦比亚南部的安卡斯马约河、南到智利中部的马乌莱河,全长4800公里,东西最宽处500公里,总面积达9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0万。大体说来,它包括了现今厄瓜多尔山区、秘鲁山区部分,玻利维亚高原地区、半个智利和阿根廷西北部地区。

形成基础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上述这一广大地区是美洲最早出现农业的地区,时间大约在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沿海地区的居民已定居下来。到公元前2000年末,中安第斯山区已出现一系列古代文化中心。在公元前1000年中下期,发达的农业文化。已经形成,奠定了印加文明的基础,并出现了阶级和国家的最早形式。这标志文明开始形成。公元10世纪后半叶以后,中安第斯山区出现了各种文化相互渗透和兼并的局面。导致了一些原有文化的衰落和消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印加人统一中安第斯山区前的各种文化基础。


历史


  印加文明是因印加人统一中安第斯山区古印加文明遗址,建立印加帝国而得名的。印加人原是生活在的的喀喀湖中的一个部落,10世纪以后,他们逐步北迁,一路征战,于1243年来到现今库斯科,在瓦纳卡里山上扎下营寨。据印加人的传说,此时他们的首领是曼科·卡帕克。从曼科·卡帕克起,到1532年印加人的末代首领阿塔瓦尔帕被西班牙征服者皮萨罗杀害,印加国大约经历了整整3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其间共传12世、13王。


  印加国本名叫“塔万廷苏龙”,意为四方之地,首都是库斯科。全国按方位分为四大行政区,名叫:“苏龙”,它们是:西北方位叫钦查苏龙,包括厄瓜多尔、秘鲁北部和中部;西南方位叫库蒂苏龙,包括秘鲁南部和智利北部;东北方位叫安蒂苏龙,包括东部森林和乌卡亚利河一带;东南方位叫科亚苏龙,面积最大,包括现今玻利维亚大部国土,阿根廷西北山区和半个智利。   


“印加”一词的本来含义是“首领”或“大王”的意思,是塔万廷苏龙的最高统治者。西班牙人到来后,简单地以“印加”一词指称这个国家及其居民,至今已是约定俗成了。   

印加帝国享有“美洲的罗马”之称,它以有一套完整的国家体系而闻名于世。印加国是一个奴隶制国家,奴隶主阶级包括印加王、王室贵族、高级官吏和祭司。他们不从事生产劳动,过着奢侈的生活。印加王被称为太阳之子,神的化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独揽国家一切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印加王建立了以中央集权为中心的政治制度,他以斯科为中心,通过各级官吏,牢牢地控制着全国。除了政权机构外,印加奴隶主还拥有一支20万人的训练有素的常备军队,用其对外扩张,对内镇压反叛力量。印加帝国还建立了严厉的司法制度,用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印加王还采取了一些文化和经济措施。例如,对于那些刚被征服的地区,强行推广克丘亚语。再者,在全国大兴道路和释站建跃以库斯科为中心,修建了条条道路通京城的交通网,以利于对边远地区的控制。


  印加人原为印第安人中克丘亚人的一支,居住在秘鲁南部高原,以狩猎为生。据传其最早的统治者曼科·卡帕克于公元1000年左右(一说为1200年)古印加文明遗址率领部落从的的喀喀湖地区向北迁移,最后定居于库斯科地区,并以此为中心,逐渐向外扩张,占领整个库斯科河谷。传说印加在亡国前共历12个统治者,15世纪初第八代王维拉科查(?~1437在位)时,印加人的势力在安第斯山地区逐渐强大。第九代王帕查库蒂(1438~1471在位)征服秘鲁高原的大部 。其子托帕·印加·尤潘基(1471~1493在位)征服奇穆文化地区(今厄瓜多尔),后又扩张到秘鲁南部沿海地区。十一代王瓦伊纳·卡帕克(1493~1525在位)时 ,印加人征服整个安第斯地区,建立起强盛的国家,在他的统治下,帝国达到顶峰。1531年,瓦伊纳·卡帕克死后,长子瓦斯卡尔与异母弟阿塔瓦尔帕为争夺王位而发生内战,双方伤亡极大, 加之瘟疫流行,国家元气大伤。1532年,西班牙殖民主义者F.皮萨罗侵入印加帝国,诱捕并处死国王阿塔瓦尔帕,立曼科·卡帕克二世为印加王。次年11月 ,占领首都库斯科。1536年,曼科·卡帕克二世发动反对西班牙人的起义,1537年被镇压。但其他起义者的反侵略斗争一直延续到1572年,至此印加帝国遂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