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科学(thoughtsciences),研究思维活动规律和形式的科学。思维一直是哲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及其他一些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思维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思维的器官。思维是社会的人所特有的反映形式,它的产生和发展都同社会实践和语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思维是人所特有的认识能力,是人的意识掌握客观事物的高级形式。思维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和综合,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造成合乎逻辑的理论体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运动规律。思维过程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本质,达到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思维规律由外部世界的规律所决定,是外部世界规律在人的思维过程中的反映。
思维科学(thoughtsciences)是研究人的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的综合性科学。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从某些特定角度对思维及其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已有很久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学科的多层次和横向渗透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科学的诞生,为全面、系统地研究思维现象开辟了新途径。中国科学家钱学森于80年代初提出创建思维科学技术部门,并把思维科学划分为思维科学的基础、思维科学的技术思维科学科学和思维科学的工程技术三个层次。思维科学的相邻科学有人体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系统科学等。思维科学是从心理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生理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研究人思维过程的规律。其应用领域涉及科学语言学、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教育学、情报学、管理学、文字学等学科。因此思维科学对新一代智能计算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思维科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指导下,在人类认识和改造主、客观世界过程中发挥作用;同时也将为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提供素材,成为启迪新一代科学技术的人类科学思维的基石。
思维科学的基础是思维学和社会思维学。思维学有三个组成部分。
①抽象(逻辑)思维学:抽象思维是可以用计算机来代替人脑工作的那部分思维。
②形象(直感)思维学:形象思维建立在经验或直感的基础上。形象思维学主要研究人类根据经验或直感产生智能活动的行为,以及如何用计算机实现这一过程并使之上升为理论。
③灵感(顿悟)思维学:灵感思维是形象思维的扩展,由直感的显意识扩展到灵感的潜意识。
社会思维学则是研究人、集体是怎样思维的。人认识客观世界不但靠直接实践,而且还要利用人类过去积累的知识。因此人的思维活动具有集体性质。
http://baike.baidu.com/view/296570.htm
2009年9月24日星期四
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
social science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与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文学、美学、艺术学、逻辑学、语言学、史学、军事学、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新闻学、传播学在内的社会学科。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进程中,新科技革命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趋势日益加强。
社会科学大体上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晚期,行为科学这一术语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人们称之为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那些喜欢采用这个术语的人之所以这样做,部分是因为可以把上述这些学科与一些也属于探讨人类行为的学科像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等更为密切地联系起来。
经济学主要涉及有关商品和劳务的生产、供销、消费等方面的描述和分析。主要分支学科一个是个体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中个别范畴的行为,诸如个体农民、商号及商人的经营活动。另一个主要分支学科是总体经济学,其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体系,尤其注重产出和所得的一般水准以及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政治学一般认为是运用科学分析方法,系统研究各种管理程序的科学。就狭义和传统而言,这门学科一直被看作是研究国家及其赖以发挥治理效能的各种机构和制度。国际关系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及各国的外交政策。
社会学包括有关人类社会、社会风习和社会关系等科学研究,这门学科也可以明确界定为对人类有所组织的团体之发展、结构、相互影响及集体行为等方面所作的系统研究。与此相等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心理学,研究有关个人性格、态度、动机和行为所受社会团体影响的方式。
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文化,侧重社会结构、语言、法律、政治、宗教、巫术、艺术、技术等范畴的探讨。文化人类学特别要对人类行为的种种方式进行归纳,并对社会现象作出总体的描述。
比较法学也可视为社会科学之一部分。这门学科涉及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法学原理、法律体制、法律程序,并对之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
严格说来,社会科学是在19世纪才出现的;但很可能,如果没有古希腊的理性的探讨精神,也就不会有今日的社会科学。在中世纪的神学里就有根据人类和社会这两方面的观念塑造出来的综合物;这些观念其实就是政治、社会、经济、地理和人类学的概念。在整个中世纪,甚至进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时期,教会对学者们关于人类思想和社会行为的想法,十分注意,并竭力加以控制。而当经院哲学式微之时,希腊古典文献的魔力和笛卡儿学派的推论方法,以及18世纪把社会改革与社会科学视为一事,也阻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随著17、18世纪社会科学理想的传播,人们对世界上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对人类社会行为的社会和文化状态的认识,在逐步扩大。反映在理论上,则有结构概念和发展变化的概念。这些创新思想,大部分存在于某些著作之中,目的在于抨击当时西欧政治和社会制度。就社会科学而言,19世纪一些决定性的思想,在前两个世纪就已经出现。在法国革命和工业革命双重打击下,西欧旧制度开始瓦解,这使地位、权威、财富等因素已发生变化,而19世纪的社会思想史就是把这些因素在理论上赋予新义而已。当时社会思想的重大主题几乎都与两大革命有关,如人口激增、劳动条件恶劣、财产的变化、都市化、技术和机械化、工厂制度、参政群众人数的发展等。这些都几乎立刻成为新意识形态的基础。此外实证哲学、博爱精神和进化观点三种思想倾向也影响了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初建之时,是想建立一门总体社会科学,而有些人则追求单科的专门化。结果是後者取得胜利。经济学和政治学首先达到独立的科学地步;其次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也开始于19世纪,但轮廓不如其他各科清晰。最後出现的是社会统计学和社会地理学。民主和工业革命引起的各种进程,在20世纪散布到了世界的其他地区。西方与非西方的各种关系即西方同全部「新国家」现象之间的关系,正是社会科学极其重要的各个方面。马克思的思想对于今天数以亿计的人类来说,有著深刻的道德甚至宗教意义;即使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方面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他首先提出了社会可以通过计画来引导。由于对中央计画的兴趣,才使得凯因斯的思想获得了历史性的意义。在人格、意识和性格的一般领域里,弗洛伊德的著作对20世纪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并不在马克思之下。他的基本理论已进入多门社会科学。由下述变化特点可以看到社会科学的某些趋势︰社会科学的专门化,仅从高等院校开设的课程之多就可以看出。另一倾向是多科性的相互补充和合作,新出现了政治社会学、经济人类学、选举心理学和工业社会学;某些单个概念也常运用于多门社会科学,并都获得了有益的效果。另一突出点是,由于专业化,在社会科学内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紧张关系。其他特点是近几十年从事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变得身价百倍;数学方法和其他定量方法以及计算机已广泛用于科研和教学之中。
20世纪在理论方式上可以看到︰发展说又开始恢复活力;社会体系的研究由控制论推动起来;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著重于模式和动态方面;互动论则强调「他物」的影响。关于20世纪的社会科学有必要考虑的一点是,它与有组织的社会、政府和工业等的关系。自从社会科学出现以来,人们一直想用知识来影响社会政策。但在试图影响现代权力和功能的重要机构的过程中,社会科学本身可能反而受到这些机构所拥有的权力和财力的影响。关于社会科学的目的,它同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科学家个人在20世纪社会中的作用等,有可能成为今后若干年的主要问题。
http://baike.baidu.com/view/50546.htm
social science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的任务是研究与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科学所涵盖的学科: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文学、美学、艺术学、逻辑学、语言学、史学、军事学、人类学、考古学、民俗学、新闻学、传播学在内的社会学科。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进程中,新科技革命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趋势日益加强。
社会科学大体上包括︰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在20世纪晚期,行为科学这一术语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人们称之为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那些喜欢采用这个术语的人之所以这样做,部分是因为可以把上述这些学科与一些也属于探讨人类行为的学科像体质人类学和语言学等更为密切地联系起来。
经济学主要涉及有关商品和劳务的生产、供销、消费等方面的描述和分析。主要分支学科一个是个体经济学,研究经济活动中个别范畴的行为,诸如个体农民、商号及商人的经营活动。另一个主要分支学科是总体经济学,其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体系,尤其注重产出和所得的一般水准以及不同经济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
政治学一般认为是运用科学分析方法,系统研究各种管理程序的科学。就狭义和传统而言,这门学科一直被看作是研究国家及其赖以发挥治理效能的各种机构和制度。国际关系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及各国的外交政策。
社会学包括有关人类社会、社会风习和社会关系等科学研究,这门学科也可以明确界定为对人类有所组织的团体之发展、结构、相互影响及集体行为等方面所作的系统研究。与此相等的一门学科是社会心理学,研究有关个人性格、态度、动机和行为所受社会团体影响的方式。
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文化,侧重社会结构、语言、法律、政治、宗教、巫术、艺术、技术等范畴的探讨。文化人类学特别要对人类行为的种种方式进行归纳,并对社会现象作出总体的描述。
比较法学也可视为社会科学之一部分。这门学科涉及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的法学原理、法律体制、法律程序,并对之进行系统的比较研究。
严格说来,社会科学是在19世纪才出现的;但很可能,如果没有古希腊的理性的探讨精神,也就不会有今日的社会科学。在中世纪的神学里就有根据人类和社会这两方面的观念塑造出来的综合物;这些观念其实就是政治、社会、经济、地理和人类学的概念。在整个中世纪,甚至进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时期,教会对学者们关于人类思想和社会行为的想法,十分注意,并竭力加以控制。而当经院哲学式微之时,希腊古典文献的魔力和笛卡儿学派的推论方法,以及18世纪把社会改革与社会科学视为一事,也阻碍了社会科学的发展。随著17、18世纪社会科学理想的传播,人们对世界上人类经验的复杂性、对人类社会行为的社会和文化状态的认识,在逐步扩大。反映在理论上,则有结构概念和发展变化的概念。这些创新思想,大部分存在于某些著作之中,目的在于抨击当时西欧政治和社会制度。就社会科学而言,19世纪一些决定性的思想,在前两个世纪就已经出现。在法国革命和工业革命双重打击下,西欧旧制度开始瓦解,这使地位、权威、财富等因素已发生变化,而19世纪的社会思想史就是把这些因素在理论上赋予新义而已。当时社会思想的重大主题几乎都与两大革命有关,如人口激增、劳动条件恶劣、财产的变化、都市化、技术和机械化、工厂制度、参政群众人数的发展等。这些都几乎立刻成为新意识形态的基础。此外实证哲学、博爱精神和进化观点三种思想倾向也影响了社会科学。
社会科学初建之时,是想建立一门总体社会科学,而有些人则追求单科的专门化。结果是後者取得胜利。经济学和政治学首先达到独立的科学地步;其次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也开始于19世纪,但轮廓不如其他各科清晰。最後出现的是社会统计学和社会地理学。民主和工业革命引起的各种进程,在20世纪散布到了世界的其他地区。西方与非西方的各种关系即西方同全部「新国家」现象之间的关系,正是社会科学极其重要的各个方面。马克思的思想对于今天数以亿计的人类来说,有著深刻的道德甚至宗教意义;即使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方面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他首先提出了社会可以通过计画来引导。由于对中央计画的兴趣,才使得凯因斯的思想获得了历史性的意义。在人格、意识和性格的一般领域里,弗洛伊德的著作对20世纪文化和思想的影响并不在马克思之下。他的基本理论已进入多门社会科学。由下述变化特点可以看到社会科学的某些趋势︰社会科学的专门化,仅从高等院校开设的课程之多就可以看出。另一倾向是多科性的相互补充和合作,新出现了政治社会学、经济人类学、选举心理学和工业社会学;某些单个概念也常运用于多门社会科学,并都获得了有益的效果。另一突出点是,由于专业化,在社会科学内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紧张关系。其他特点是近几十年从事社会科学的研究工作,变得身价百倍;数学方法和其他定量方法以及计算机已广泛用于科研和教学之中。
20世纪在理论方式上可以看到︰发展说又开始恢复活力;社会体系的研究由控制论推动起来;结构主义和功能主义著重于模式和动态方面;互动论则强调「他物」的影响。关于20世纪的社会科学有必要考虑的一点是,它与有组织的社会、政府和工业等的关系。自从社会科学出现以来,人们一直想用知识来影响社会政策。但在试图影响现代权力和功能的重要机构的过程中,社会科学本身可能反而受到这些机构所拥有的权力和财力的影响。关于社会科学的目的,它同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以及社会科学家个人在20世纪社会中的作用等,有可能成为今后若干年的主要问题。
http://baike.baidu.com/view/50546.htm
自然科学
拼音:zì rán kē xué
自然科学含括了许多领域的研究,自然科学通常试著解释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神性的方式。自然科学一词也是用来定位“科学”是遵守科学方法的一个学科。自然科学 (natural science )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顺着传统用法而来,近来“自然科学”一词有时被以更贴近它日常的意思方式来使用。在这个意义下,自然科学可被理解为生物科学(涉及生物学程序),并以区辨物理科学(涉及宇宙的物理及化学法则)及化学科学。
自然科学各领域
数学,力学(属于物理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以及生命科学等。
数学包括:代数,逻辑学,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空间解析几何,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拓扑学,泛函分析,数论。
力学包括:理论力学、实验力学、固体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流体力学、振动力学、声学等;
物理学包括:理论物理学、实验物理学、计算物理学、数学物理学、粒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原子分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结晶学、表面物理学、热学、光学、 电磁学等;
化学包括;理论化学、计算化学、实验化学、元素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分析化学、合成化学等;
天文学包括:观测天文学、理论天文学、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X射线天文学、红外天文学、紫外天文学、γ射线天文学、粒子天文学、结构天文学、宇宙天文 学、天体演化论等;
地球科学包括:外层空间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质学、自然地理学等;
生命科学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个体生物学、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前生物学、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遗传学、胚 胎学、进化论、时间生物学、古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地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免疫学等
中国地质科学十八罗汉
信息论 力学 化学 地质学 天文学 控制论 数学 物理学 物质 环境科学 理学 理续 理想状态 电学 科学技术史 系统科学 自然哲学
计算机科学
自然科学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机或无机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等。关于数学是否是自然科学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数学是一门人文科学,也有人认为数学是哲学的分支,是逻辑学的一部分。但数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息息相关的关系是无可争辩的。
18世纪以前自然科学与哲学几乎不可分开。古希腊的哲学家也同时是自然科学家。勒奈·笛卡尔、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约翰·洛克等等著名的自然科学也同时是哲学家。一些人认为亚里士多德是自然科学的创始人,伽利略·伽利莱被认可为将实验引入自然科学的第一人。
自然科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找自然现象的来因。自然科学认为超自然的、随意的和自相矛盾的实验是不存在的。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两个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推理。由对自然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自然科学可以引导出大自然中的规律。假如观察的现象与规律的预言不同,那么要么是因为观察中有错误,要么是因为至此为止被认为是正确的规律是错误的。一个超自然因素是不存在的。
此外,与自然科学不同的还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等。
http://baike.baidu.com/view/10445.htm
自然科学含括了许多领域的研究,自然科学通常试著解释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神性的方式。自然科学一词也是用来定位“科学”是遵守科学方法的一个学科。自然科学 (natural science )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顺着传统用法而来,近来“自然科学”一词有时被以更贴近它日常的意思方式来使用。在这个意义下,自然科学可被理解为生物科学(涉及生物学程序),并以区辨物理科学(涉及宇宙的物理及化学法则)及化学科学。
自然科学各领域
数学,力学(属于物理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以及生命科学等。
数学包括:代数,逻辑学,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空间解析几何,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复变函数,实变函数,拓扑学,泛函分析,数论。
力学包括:理论力学、实验力学、固体力学、弹性力学、塑性力学、流体力学、振动力学、声学等;
物理学包括:理论物理学、实验物理学、计算物理学、数学物理学、粒子物理学、核物理学、原子分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结晶学、表面物理学、热学、光学、 电磁学等;
化学包括;理论化学、计算化学、实验化学、元素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分析化学、合成化学等;
天文学包括:观测天文学、理论天文学、光学天文学、射电天文学、X射线天文学、红外天文学、紫外天文学、γ射线天文学、粒子天文学、结构天文学、宇宙天文 学、天体演化论等;
地球科学包括:外层空间科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地质学、自然地理学等;
生命科学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个体生物学、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前生物学、微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遗传学、胚 胎学、进化论、时间生物学、古生物学、生态学、生物地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免疫学等
中国地质科学十八罗汉
信息论 力学 化学 地质学 天文学 控制论 数学 物理学 物质 环境科学 理学 理续 理想状态 电学 科学技术史 系统科学 自然哲学
计算机科学
自然科学是研究大自然中有机或无机的事物和现象的科学。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生物学等等。关于数学是否是自然科学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数学是一门人文科学,也有人认为数学是哲学的分支,是逻辑学的一部分。但数学与自然科学之间息息相关的关系是无可争辩的。
18世纪以前自然科学与哲学几乎不可分开。古希腊的哲学家也同时是自然科学家。勒奈·笛卡尔、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约翰·洛克等等著名的自然科学也同时是哲学家。一些人认为亚里士多德是自然科学的创始人,伽利略·伽利莱被认可为将实验引入自然科学的第一人。
自然科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寻找自然现象的来因。自然科学认为超自然的、随意的和自相矛盾的实验是不存在的。自然科学的最重要的两个支柱是观察和逻辑推理。由对自然的观察和逻辑推理自然科学可以引导出大自然中的规律。假如观察的现象与规律的预言不同,那么要么是因为观察中有错误,要么是因为至此为止被认为是正确的规律是错误的。一个超自然因素是不存在的。
此外,与自然科学不同的还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等。
http://baike.baidu.com/view/10445.htm
科学的定义
科学[1]是不断揭示真理的过程,它可以分为物质科学与非物质科学两大类。物质科学属理性范畴,具有可重复验证、可证伪的特点,如物理学等;非物质科学属心性范畴,具有难以重复验证或不可重复验证、不可证伪的特点,如社会学等。
科学: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
科学的定义: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
科学的特点: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
科普是科学普及的简称。
一个人懂得了文化进程,就走进了产生智慧、文明、科学的发源地。人类在文化进程中,通过自由的激情,在真理之前不可能达到完整性,因为包含了错误行为的那一部分,任何人从未彻底解决这一矛盾。每一个人都有权让自己变得愚蠢,有权犯错,寻找自我,确证自我的存在。人是一个神秘的怪物,每时每刻都在矛盾的对立中期待着什么,一旦有了机会,便信口开河地胡说,想创造独有的理论,看似有着健全的理智,其实搀进了主观无知的闹剧成分,异想天开,任意发挥,荒谬之极,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理、文化、文明、科学、哲学,只是想证明自己,却忽略了正在表现的正是一个低级文化的残缺过程。人们并没有多少文化,只是简单地对名词的吼叫。文化的无知逐渐神话,与听众的无知共同走到一起,无知的结合赋予了文化进程的和谐,接受未来与过去共同的命运。在非理性的文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文化因素是复活的文化个性,能对文化人格进行区分。
讲述自己的论据和结论,让读者自行验证此结论是可重复的规律(科学)的过程,被称为科普。
迷信是不希望听者去验证,只希望听者接受讲述观点的传播形式。
不经验证的接受方式,也是迷信。科学不一定是真理,但科学的追求目的是真理.科学的研究内容有二;一是揭示宇宙万物的本质特性和规律,二是对万物的原有状态的重组,使其成为有某种性能的能满足人们某种实践需求的东西.
对没有能力理解或验证的人讲科学,应该叫启蒙教育,多用于在儿童还不知道基本科学验证方法的时候,讲述科学知识。这不适用于理论交锋之时,此时主要讲证据。学校的教材,才是经得起推敲和实验证明的标准的科普读物。
迷信不一定是错的,每个人都不是全才,都会或多或少的迷信权威、专家,不经验证而相信。所以迷信不可怕。但分不清科普和迷信,就可能分不清科学和假科学。
公认,是指交谈双方认可的,不是虚指。
例如:8大行星说法的公认,是指科学大会通过决议,而不是地球上大多数人知道,或承认,后一标准是不容易验证的。
但是科学家也有错的时候:例如亚里士多德,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但是他的重物先落说被发现需要修正。
修正后的论述:在做自由落体实验时,如果两物体受到相同的、与运动方向相反的空气阻力,其它条件完全相同,则较重的物体先落地。
(注意:原结论重物先落证伪的最好实验不是两个不同重量的球做实验,而是带降落伞的人和小石头比,石头先落)
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辞海》1979年版: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
《辞海》1999年版:
“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法国《百科全书》
“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前苏联《大百科全书》
“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可以简单地说,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http://baike.baidu.com/view/3805.htm
科学:文明的永恒、普适、唯一性就是科学。
科学的定义:对一定条件下物质变化规律的总结。
科学的特点:可重复验证、可证伪、自身没有矛盾。
科普是科学普及的简称。
一个人懂得了文化进程,就走进了产生智慧、文明、科学的发源地。人类在文化进程中,通过自由的激情,在真理之前不可能达到完整性,因为包含了错误行为的那一部分,任何人从未彻底解决这一矛盾。每一个人都有权让自己变得愚蠢,有权犯错,寻找自我,确证自我的存在。人是一个神秘的怪物,每时每刻都在矛盾的对立中期待着什么,一旦有了机会,便信口开河地胡说,想创造独有的理论,看似有着健全的理智,其实搀进了主观无知的闹剧成分,异想天开,任意发挥,荒谬之极,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理、文化、文明、科学、哲学,只是想证明自己,却忽略了正在表现的正是一个低级文化的残缺过程。人们并没有多少文化,只是简单地对名词的吼叫。文化的无知逐渐神话,与听众的无知共同走到一起,无知的结合赋予了文化进程的和谐,接受未来与过去共同的命运。在非理性的文化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文化因素是复活的文化个性,能对文化人格进行区分。
讲述自己的论据和结论,让读者自行验证此结论是可重复的规律(科学)的过程,被称为科普。
迷信是不希望听者去验证,只希望听者接受讲述观点的传播形式。
不经验证的接受方式,也是迷信。科学不一定是真理,但科学的追求目的是真理.科学的研究内容有二;一是揭示宇宙万物的本质特性和规律,二是对万物的原有状态的重组,使其成为有某种性能的能满足人们某种实践需求的东西.
对没有能力理解或验证的人讲科学,应该叫启蒙教育,多用于在儿童还不知道基本科学验证方法的时候,讲述科学知识。这不适用于理论交锋之时,此时主要讲证据。学校的教材,才是经得起推敲和实验证明的标准的科普读物。
迷信不一定是错的,每个人都不是全才,都会或多或少的迷信权威、专家,不经验证而相信。所以迷信不可怕。但分不清科普和迷信,就可能分不清科学和假科学。
公认,是指交谈双方认可的,不是虚指。
例如:8大行星说法的公认,是指科学大会通过决议,而不是地球上大多数人知道,或承认,后一标准是不容易验证的。
但是科学家也有错的时候:例如亚里士多德,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但是他的重物先落说被发现需要修正。
修正后的论述:在做自由落体实验时,如果两物体受到相同的、与运动方向相反的空气阻力,其它条件完全相同,则较重的物体先落地。
(注意:原结论重物先落证伪的最好实验不是两个不同重量的球做实验,而是带降落伞的人和小石头比,石头先落)
1888年,达尔文曾给科学下过一个定义:“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达尔文的定义指出了科学的内涵,即事实与规律。科学要发现人所未知的事实,并以此为依据,实事求是,而不是脱离现实的纯思维的空想。至于规律,则是指客观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因此,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和严密逻辑论证的,关于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本质及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
《辞海》1979年版:
“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
《辞海》1999年版:
“科学: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规律的知识体系。
法国《百科全书》
“科学首先不同于常识,科学通过分类,以寻求事物之中的条理。此外,科学通过揭示支配事物的规律,以求说明事物。”
前苏联《大百科全书》
“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可以简单地说,科学是如实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系统知识。”
http://baike.baidu.com/view/3805.htm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的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http://baike.baidu.com/view/14478.html?tp=0_11
背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合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1919年的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
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最后定出四条办法,其中就有第二天齐集天安门示威的计划。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货币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行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随后,军警进行镇压,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
学生游行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各界人士给予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5月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
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6月,由于学生影响不断扩大,《五七日刊》和学生组织宣传,学生抗议不断遭到镇压。3日,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被军警逮捕170多人。学校附近驻扎着大批军警,戒备森严。4日,逮捕学生800余人,此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上海日商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日华纱厂、上海纱厂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6日、7日、9日,上海的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上海工人罢工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同时,上海各界商人也罢市,坚决不进日货,对五四运动也起到了推进作用。
6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工主张。通过上海的三罢运动,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6月11日,陈独秀、高一涵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陈独秀因此被捕。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通电,抗议政府的这一暴行。面对强大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6月12日以后,工人相继复工,学生停止罢课。6月28日,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随后,还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代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新觉醒。新文化运动不仅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同时随着这次运动而更加深入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并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准备。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国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有学者指出,“这个新政治是从对政治的拒绝中、在“思想战”的硝烟之中产生的。文化和伦理居于新政治的核心。这是现代中国的第一轮“文化与政治的变奏”,我们将在“短促的二十世纪”一再听到它的回响。”[1]
http://baike.baidu.com/view/14478.html?tp=0_11
背景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借口对德宣战,攻占青岛和胶济铁路全线,控制了山东省,夺取德国在山东强占的各种权益。1918年大战结束,德国战败。1919年1月18日,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中国代表团,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和会,提出取消列强在华的各项特权,取消日本帝国主义与袁世凯订立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归还大战期间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去的山东各项权利等要求。巴黎和会在帝国主义列强操纵下,不但拒绝中国的要求,而且在对德和约上,明文规定把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北京政府竟准备在“合约”上签字,从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
1919年的5月1日,北京大学的一些学生获悉和会拒绝中国要求的消息。当天,学生代表就在北大西斋饭厅召开紧急会议,决定5月3日在北大法科大礼堂举行全体学生临时大会。
5月3日晚,北京大学学生举行大会,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法政专门、高等工业等学校也有代表参加。学生代表发言,情绪激昂,号召大家奋起救国。最后定出四条办法,其中就有第二天齐集天安门示威的计划。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学生代表冲破军警阻挠,云集天安门,他们打出“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收回山东权利”、“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废除二十一条”、“抵制日货”、“宁肯玉碎,勿为瓦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并且要求惩办交通总长曹汝霖、货币局总裁陆宗舆、驻日公使章宗祥,学生游行队伍行至曹宅,痛打了章宗祥,并火烧曹宅,引发“火烧赵家楼”事件。随后,军警进行镇压,并逮捕了学生代表32人。
学生游行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各界人士给予支持,抗议逮捕学生,北洋军阀政府颁布严禁抗议公告,大总统徐世昌下令镇压。但是,学生团体和社会团体纷纷支持。
5月11日,上海成立学生联合会。14日,天津学生联合会成立。广州、南京、杭州、武汉、济南的学生和工人也给予支持。
5月19日,北京各校学生同时宣告罢课,并向各省的省议会、教育会、工会、商会、农会、学校、报馆发出罢课宣言。在北京各校学生罢课以后,天津、上海、南京、杭州、重庆、南昌、武汉、长沙、厦门、济南、开封、太原等地学生,先后宣告罢课,支持北京学生的斗争。
6月,由于学生影响不断扩大,《五七日刊》和学生组织宣传,学生抗议不断遭到镇压。3日,北京数以千计的学生涌向街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活动,被军警逮捕170多人。学校附近驻扎着大批军警,戒备森严。4日,逮捕学生800余人,此间引发了新一轮的大规模抗议活动。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大规模罢工,以响应学生。上海日商的内外棉第三、第四、第五纱厂、日华纱厂、上海纱厂和商务印书馆的工人全体罢工,参加罢工的有两万人以上。6日、7日、9日,上海的电车工人、船坞工人、清洁工人、轮船水手,也相继罢工,总数前后约有六七万人。上海工人罢工波及各地,京汉铁路长辛店工人,京奉铁路工人及九江工人都举行罢工和示威游行。同时,上海各界商人也罢市,坚决不进日货,对五四运动也起到了推进作用。
6日,上海各界联合会成立,反对开课、开市,并且联合其他地区,告知上海罢工主张。通过上海的三罢运动,全国22个省150多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6月11日,陈独秀、高一涵等人到北京前门外闹市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声明如政府不接受市民要求,“我等学生商人劳工军人等,惟有直接行动以图根本之改造”。陈独秀因此被捕。各地学生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纷纷通电,抗议政府的这一暴行。面对强大压力,曹、陆、章相继被免职,总统徐世昌提出辞职。6月12日以后,工人相继复工,学生停止罢课。6月28日,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随后,还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1918年11月李大钊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代表了中国先进分子的新觉醒。新文化运动不仅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同时随着这次运动而更加深入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潮逐渐代替资产阶级思潮而成为运动的主流,并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准备。
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政国务院于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有学者指出,“这个新政治是从对政治的拒绝中、在“思想战”的硝烟之中产生的。文化和伦理居于新政治的核心。这是现代中国的第一轮“文化与政治的变奏”,我们将在“短促的二十世纪”一再听到它的回响。”[1]
民主
http://baike.baidu.com/view/14448.html?tp=0_11
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其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在民主体制下,人民拥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权.尽管世界各民主政体间存在细微差异,但民主政府有着区别于其他政府形式的特定原则和运作方式。民主是由全体公民——直接或通过他们自由选出的代表——行使权力和公民责任的政府。民主是保护人类自由的一系列原则和行为方式;它是自由的体制化表现。民主是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所有民主国家都在尊重多数人意愿的同时,极力保护个人与少数群体的基本权利。民主国家注意不使中央政府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政府权力分散到地区和地方,并且理解,地方政府必须最大程度地对人民敞开和对他们的要求做出反应。
民主政府知道其首要职能是保护言论和宗教自由等基本人权,保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保护人们组织和充份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机会。民主国家定期举行全体公民参与的自由和公正的选举。民主国家的选举不会成为独裁者或单一政党的门面装饰,而是争取人民支持的真正角逐。民主使政府遵循法治,确保全体公民获得平等的法律保护,其权利受到司法体制的保护。民主体制多种多样,反映着每个国家各自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特点。决定民主体制的是其基本原则,而不是某种特定形式。在民主国家,公民不仅享有权利,而且负有参与政治体制的责任,而他们的权利和自由也正是通过这一体制得到保护。民主社会奉行容忍、合作和妥协的价值观念。民主国家认识到,达成共识需要妥协,而且时常无法达成共识。用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的话说:"不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暴力,是妨碍真正民主精神发展的障碍。
基本解释
1. [democracy]
2. 一种社会状态,其特点是: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
3. 合乎民主原则
作风民主
详细解释
1. 民之主宰者。旧多指帝王、君主。
《书·多方》:“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 成汤 。”《左传·文公十七年》:“ 齐君 之语偷。 臧文仲 有言曰:‘民主偷必死。’”《文选·班固<典引>》:“肇命民主,五德初始。” 蔡邕 注:“民主,天子也。”《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 昌 遂据 江夏 ,造妖言云:‘当有圣人出为民主。’”
2. 指官吏。
《三国志·吴志·锺离牧传》:“僕为民主,当以法率下。”
3. 指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民主用于国家形式,即成为一种国家制度,与“专制”相对立。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民主总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郑观应 《盛世危言·议院》:“君主者,权偏於上;民主者,权偏於下。”《<艾青诗选>自序》:“五四运动开始的时候,我已经九岁。小学课本里已有启蒙思想--要求民主与科学。”
4. 谓合于民主集中制原则,不主观独断。如:民主办社;作风民主。
民主一词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其定义为: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在民主体制下,人民拥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权.尽管世界各民主政体间存在细微差异,但民主政府有着区别于其他政府形式的特定原则和运作方式。民主是由全体公民——直接或通过他们自由选出的代表——行使权力和公民责任的政府。民主是保护人类自由的一系列原则和行为方式;它是自由的体制化表现。民主是以多数决定、同时尊重个人与少数人的权利为原则。所有民主国家都在尊重多数人意愿的同时,极力保护个人与少数群体的基本权利。民主国家注意不使中央政府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政府权力分散到地区和地方,并且理解,地方政府必须最大程度地对人民敞开和对他们的要求做出反应。
民主政府知道其首要职能是保护言论和宗教自由等基本人权,保护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权利,保护人们组织和充份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机会。民主国家定期举行全体公民参与的自由和公正的选举。民主国家的选举不会成为独裁者或单一政党的门面装饰,而是争取人民支持的真正角逐。民主使政府遵循法治,确保全体公民获得平等的法律保护,其权利受到司法体制的保护。民主体制多种多样,反映着每个国家各自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特点。决定民主体制的是其基本原则,而不是某种特定形式。在民主国家,公民不仅享有权利,而且负有参与政治体制的责任,而他们的权利和自由也正是通过这一体制得到保护。民主社会奉行容忍、合作和妥协的价值观念。民主国家认识到,达成共识需要妥协,而且时常无法达成共识。用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的话说:"不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暴力,是妨碍真正民主精神发展的障碍。
基本解释
1. [democracy]
2. 一种社会状态,其特点是: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
3. 合乎民主原则
作风民主
详细解释
1. 民之主宰者。旧多指帝王、君主。
《书·多方》:“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 成汤 。”《左传·文公十七年》:“ 齐君 之语偷。 臧文仲 有言曰:‘民主偷必死。’”《文选·班固<典引>》:“肇命民主,五德初始。” 蔡邕 注:“民主,天子也。”《资治通鉴·晋惠帝太安二年》:“ 昌 遂据 江夏 ,造妖言云:‘当有圣人出为民主。’”
2. 指官吏。
《三国志·吴志·锺离牧传》:“僕为民主,当以法率下。”
3. 指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民主用于国家形式,即成为一种国家制度,与“专制”相对立。作为一种国家制度,民主总是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郑观应 《盛世危言·议院》:“君主者,权偏於上;民主者,权偏於下。”《<艾青诗选>自序》:“五四运动开始的时候,我已经九岁。小学课本里已有启蒙思想--要求民主与科学。”
4. 谓合于民主集中制原则,不主观独断。如:民主办社;作风民主。
2009年9月6日星期日
什么是大道?
http://hi.baidu.com/wang_131/blog/item/9c8383fa00bf9fd9b58f31ef.html
一说大道就光明得不得了,伟大的不得了。其实,老子就说过,道就在粪便中。
人在道中不见道,往外去觅道,结果,终生不见道。
因此无论多么肮脏,多么龌龊,多么黑暗,多么痛苦,都是道,都是大道。
因为他是人自己的性质,而任何性质都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只是人在认识上有局限,暂时发现不了同时存在着的另一个方面。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那原因不在外面,而是人本身的机能。
举例说,睡觉的时候,脚伸出被子,很冷。这种感觉经过大脑进行处理,变为一场经过冰冷河水的梦。具体是什么梦,根据感觉、生理、心理需要,解释得圆圆满满。大脑有这样的机制,这是大脑的功能,是大脑幻化出来的。人在醒着的时候,同样是大脑的幻化机制在起作用,解释所发生的一切。
睡梦不知有真身,那时的真身既是人的身体。同理,醒着的时候也不知另有一身,是那个身所感、所觉、所需而幻化,人便认假为真,可悲可叹可发一笑。大道不大道,不能在虚幻的基础上来讨论。
人生如梦。六祖说: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一个人就像一朵浪花,比喻得有多好!真实又在何处?留恋的是什么?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看不见,摸不着的更重要。大道就是无有形象,但无时无处不在。大道就是规律。谁能逃脱规律?什么时候能脱离规律?当议论别人不对的时候,要知道别人的所作所为是符合规律的。
符合规律不对,难道不符合规律才对吗?谁能做到不符合规律呢?为什么不能?就是有一个真实的存在,唯物主义叫物质。六祖称之为自性。
人的佛性,小我中的大我。我们都走在大道上,不管是什么形象,善相还是恶相都无影响。善有善抱,恶有恶报。善恶互相依存,善恶是现象,统一是本质。
善为恶提供存在条件,善人有人欺,恶也为善创造了空间,没有恶到哪里去行善?善恶一体,所以浪子能回头。大道既非极端,不落两边,不绝对化。如是看问题,才真正能获。
一说大道就光明得不得了,伟大的不得了。其实,老子就说过,道就在粪便中。
人在道中不见道,往外去觅道,结果,终生不见道。
因此无论多么肮脏,多么龌龊,多么黑暗,多么痛苦,都是道,都是大道。
因为他是人自己的性质,而任何性质都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只是人在认识上有局限,暂时发现不了同时存在着的另一个方面。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那原因不在外面,而是人本身的机能。
举例说,睡觉的时候,脚伸出被子,很冷。这种感觉经过大脑进行处理,变为一场经过冰冷河水的梦。具体是什么梦,根据感觉、生理、心理需要,解释得圆圆满满。大脑有这样的机制,这是大脑的功能,是大脑幻化出来的。人在醒着的时候,同样是大脑的幻化机制在起作用,解释所发生的一切。
睡梦不知有真身,那时的真身既是人的身体。同理,醒着的时候也不知另有一身,是那个身所感、所觉、所需而幻化,人便认假为真,可悲可叹可发一笑。大道不大道,不能在虚幻的基础上来讨论。
人生如梦。六祖说: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一个人就像一朵浪花,比喻得有多好!真实又在何处?留恋的是什么?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看不见,摸不着的更重要。大道就是无有形象,但无时无处不在。大道就是规律。谁能逃脱规律?什么时候能脱离规律?当议论别人不对的时候,要知道别人的所作所为是符合规律的。
符合规律不对,难道不符合规律才对吗?谁能做到不符合规律呢?为什么不能?就是有一个真实的存在,唯物主义叫物质。六祖称之为自性。
人的佛性,小我中的大我。我们都走在大道上,不管是什么形象,善相还是恶相都无影响。善有善抱,恶有恶报。善恶互相依存,善恶是现象,统一是本质。
善为恶提供存在条件,善人有人欺,恶也为善创造了空间,没有恶到哪里去行善?善恶一体,所以浪子能回头。大道既非极端,不落两边,不绝对化。如是看问题,才真正能获。
礼运大同篇
http://hi.baidu.com/wang_131/blog/item/039d05f4490d0edef3d3851d.html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礼运大同篇》描述孔子的理想世界。能成就大同世界,天下就太平。没有战争,人人和睦相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这是孔子的政治政策,可惜行不通,因为人人皆自私自利的缘故。
「礼运」:大家皆在「礼」的道路上走,「运」行不息。人人知道明礼,从不明白处,载运到明白处。 「大同」:整个世界都是一家人,人人爱彼如己。没有欺骗的行为,以诚相待「,互相援助。大同,就是世界和平的蓝图,所以孙逸仙先生将此篇从《礼记》中提出来,极力提倡「天下为公」。简单地说,大同乃是你我一样,没有彼此、人我、是非之分别。人人自由,人人平等,就是极乐世界。 「大道之行也」:大道,就是共同遵守,而去行持的一个法则。这个光明大道,你也可以走,我也可以走,并非私人的道路。你修则你的大道光明,我修则我的大道光明。这条光明平坦的大道,直接通达大同世界。
「天下为公」:人人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自然大公无私。若能达到这种程度,那就是天下为公。这是孔子所提倡的民主政治,因他愿恢复尧舜「禅让」的政治。 「选贤与能」:选举国家元首时,要选贤而有德者,要选有才干,有智慧,有办事能力的人,这种人能为人类谋幸福,能为国家图富强。 「讲信修睦」:对于邻国讲信用,互相不欺骗,和睦相处。言顾行,行顾言,没有欺诈行为。人与人之间要和睦,家与家之间要和睦,国与国之间要和睦。大家讲道义,不讲利害,自然无战争。
「故人不独亲其亲」:因为这样大公无私的缘故,所以人人相亲相爱。不但孝顺自己的父母,也要孝顺他人的父母,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事奉自己父母的心,照样去事奉他人的父母,令他人的父母也得到快乐。 「不独子其子」:不单独慈爱自己的子女,也要慈爱他人的子女,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教育自己子女的心,照样去教育他人的子女,令他人的子女也得到学识。 「使老有所终」设备完善的安老院,好好照顾老年人,令他们快乐,享受天年。无挂无碍,无烦无恼,无疾而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壮有所用」:年轻力壮的人,一定要在社会服务,尽其所能,贡献于国家。不可领失业救济金,或福利金,否则成为国家的大包袱。应该努力工作,维持社会的秩序,不可游手好闲,殃及国家。 「幼有所长」:年幼的儿童,必须好好教育他们,如何孝顺父母,如何忠于国家,如何忠于职守。在这种教育长大,将来一定是优良的公民。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是怜愍、爱护、同情的意思。老而无妻为「鳏」,老而无夫为「寡」,幼年丧父母为「孤」,老年丧子女为「独」,有残废的人为「废」,有疾病的人为「疾」,这六种情形是世上最痛苦的人。 「皆有所养」:令这些不幸的人,生活得到安定,精神没有威胁,生命有保障,国家设立种种机构,收养他们,治疗他们。
「男有分」:男人有男人的本分、地位、责任,为国为家,要尽应尽的义务。不可好吃懒做,成为不良份子。 「女有归」:妇女有所归宿。相夫教子,作个贤妻良母,这就是女人的责任。各人安居于己之岗位,不错位、不滥权,不可男女互相争权,男主外,女主内。各有所主,各有所守。 中国主张男女有别,为避嫌疑,男女不交谈,所谓「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为维持礼教,男女保持距离,所谓「叔嫂不授受,长幼不并肩。」
「货恶其弃于地也」:「货」指一切粮食和一切物资,「恶」是不愿意的意思,「弃」是糟蹋、浪费、损失的意思。不可以将粮食糟蹋,不可以将物资浪费。好像现在粮食过剩的国家,不可以抛到大海中,不可用火焚掉,那是暴殄天物,将来必受报应。 「不必藏于己」:有物资要互相交换,不必藏私,认为奇货可居,以待善价。更不可操纵把持,应该以货易货,公平交易,这个国家没有,那个国家有,可以交换。利己利人,何乐而不为!如果不肯这样做,那就是「货弃于地藏于己」的行为。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力是能力,所学的本领技能,不是自己专用,而是要为世界人类服务,所谓「学以致用」。 「不必为己」:不为己谋。无论何事,不为自己打算,而为众生着想。要有「舍己为人」的精神,这是做人起码的道理。
「是故」:因为这种种的缘故,所以大家坦白率直,在世界上没有的勾心斗角的思想,没有明争暗夺的行为。 「谋闭而不兴」:谋是计谋,关是关闭。计谋没有了,把争夺欺骗的门关上了,不会有「挂羊头卖狗肉」的手段骗钱,这种不正当的行为,也不会兴起了。 「盗窃乱贼而不作」:明抢为「盗」,暗偷为「窃」,「乱贼」是造反的人。因为不公平,你有他没有,才发生盗窃事件。如果人人生活安定,丰衣足食,盗窃自然消失。人民皆因饥荒而搞革命,弄得民不聊生,十室九空,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所谓「胜者王侯,败者贼」,也就是乱贼。如果人人有工作,人人有饭吃,乱贼自然消灭。
「故外户而不闭」:到了这种境界,没有内忧,没有外患,人人奉公守法。那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是谓大同」:这就是大同世界。人人不自私、不自利。人人公平,人人和乐,天下太平。 (编按:此篇乃万佛圣城各阶层学校的必修课。无论育良小学、培德中学、法界佛教大学的学生,首先要背熟,深而思之,笃而行之,此为本会办义务教育,重整道德扭转颓风,正化民心的基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礼运大同篇》描述孔子的理想世界。能成就大同世界,天下就太平。没有战争,人人和睦相处,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这是孔子的政治政策,可惜行不通,因为人人皆自私自利的缘故。
「礼运」:大家皆在「礼」的道路上走,「运」行不息。人人知道明礼,从不明白处,载运到明白处。 「大同」:整个世界都是一家人,人人爱彼如己。没有欺骗的行为,以诚相待「,互相援助。大同,就是世界和平的蓝图,所以孙逸仙先生将此篇从《礼记》中提出来,极力提倡「天下为公」。简单地说,大同乃是你我一样,没有彼此、人我、是非之分别。人人自由,人人平等,就是极乐世界。 「大道之行也」:大道,就是共同遵守,而去行持的一个法则。这个光明大道,你也可以走,我也可以走,并非私人的道路。你修则你的大道光明,我修则我的大道光明。这条光明平坦的大道,直接通达大同世界。
「天下为公」:人人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妄语,自然大公无私。若能达到这种程度,那就是天下为公。这是孔子所提倡的民主政治,因他愿恢复尧舜「禅让」的政治。 「选贤与能」:选举国家元首时,要选贤而有德者,要选有才干,有智慧,有办事能力的人,这种人能为人类谋幸福,能为国家图富强。 「讲信修睦」:对于邻国讲信用,互相不欺骗,和睦相处。言顾行,行顾言,没有欺诈行为。人与人之间要和睦,家与家之间要和睦,国与国之间要和睦。大家讲道义,不讲利害,自然无战争。
「故人不独亲其亲」:因为这样大公无私的缘故,所以人人相亲相爱。不但孝顺自己的父母,也要孝顺他人的父母,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事奉自己父母的心,照样去事奉他人的父母,令他人的父母也得到快乐。 「不独子其子」:不单独慈爱自己的子女,也要慈爱他人的子女,所谓「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教育自己子女的心,照样去教育他人的子女,令他人的子女也得到学识。 「使老有所终」设备完善的安老院,好好照顾老年人,令他们快乐,享受天年。无挂无碍,无烦无恼,无疾而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壮有所用」:年轻力壮的人,一定要在社会服务,尽其所能,贡献于国家。不可领失业救济金,或福利金,否则成为国家的大包袱。应该努力工作,维持社会的秩序,不可游手好闲,殃及国家。 「幼有所长」:年幼的儿童,必须好好教育他们,如何孝顺父母,如何忠于国家,如何忠于职守。在这种教育长大,将来一定是优良的公民。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是怜愍、爱护、同情的意思。老而无妻为「鳏」,老而无夫为「寡」,幼年丧父母为「孤」,老年丧子女为「独」,有残废的人为「废」,有疾病的人为「疾」,这六种情形是世上最痛苦的人。 「皆有所养」:令这些不幸的人,生活得到安定,精神没有威胁,生命有保障,国家设立种种机构,收养他们,治疗他们。
「男有分」:男人有男人的本分、地位、责任,为国为家,要尽应尽的义务。不可好吃懒做,成为不良份子。 「女有归」:妇女有所归宿。相夫教子,作个贤妻良母,这就是女人的责任。各人安居于己之岗位,不错位、不滥权,不可男女互相争权,男主外,女主内。各有所主,各有所守。 中国主张男女有别,为避嫌疑,男女不交谈,所谓「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为维持礼教,男女保持距离,所谓「叔嫂不授受,长幼不并肩。」
「货恶其弃于地也」:「货」指一切粮食和一切物资,「恶」是不愿意的意思,「弃」是糟蹋、浪费、损失的意思。不可以将粮食糟蹋,不可以将物资浪费。好像现在粮食过剩的国家,不可以抛到大海中,不可用火焚掉,那是暴殄天物,将来必受报应。 「不必藏于己」:有物资要互相交换,不必藏私,认为奇货可居,以待善价。更不可操纵把持,应该以货易货,公平交易,这个国家没有,那个国家有,可以交换。利己利人,何乐而不为!如果不肯这样做,那就是「货弃于地藏于己」的行为。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力是能力,所学的本领技能,不是自己专用,而是要为世界人类服务,所谓「学以致用」。 「不必为己」:不为己谋。无论何事,不为自己打算,而为众生着想。要有「舍己为人」的精神,这是做人起码的道理。
「是故」:因为这种种的缘故,所以大家坦白率直,在世界上没有的勾心斗角的思想,没有明争暗夺的行为。 「谋闭而不兴」:谋是计谋,关是关闭。计谋没有了,把争夺欺骗的门关上了,不会有「挂羊头卖狗肉」的手段骗钱,这种不正当的行为,也不会兴起了。 「盗窃乱贼而不作」:明抢为「盗」,暗偷为「窃」,「乱贼」是造反的人。因为不公平,你有他没有,才发生盗窃事件。如果人人生活安定,丰衣足食,盗窃自然消失。人民皆因饥荒而搞革命,弄得民不聊生,十室九空,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所谓「胜者王侯,败者贼」,也就是乱贼。如果人人有工作,人人有饭吃,乱贼自然消灭。
「故外户而不闭」:到了这种境界,没有内忧,没有外患,人人奉公守法。那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是谓大同」:这就是大同世界。人人不自私、不自利。人人公平,人人和乐,天下太平。 (编按:此篇乃万佛圣城各阶层学校的必修课。无论育良小学、培德中学、法界佛教大学的学生,首先要背熟,深而思之,笃而行之,此为本会办义务教育,重整道德扭转颓风,正化民心的基础。
兼爱非攻的墨子
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zhuanti/hpbl/2007-10/12/content_9038942.htm
兼爱非攻的墨子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7-10-12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初期,墨子在齐国听说楚国要攻打宋国,他立即派大弟子禽滑厘率领他的三百多名学生,携带守城器械,到宋都商丘,作防守的战斗准备,自己日夜兼程连续十天十夜到楚都郡,见到替楚国制造攻城用的云梯的公输般。公输般说:“您有什么吩咐呢?”墨子说:“北方有人欺侮我,希望你杀了他。”公输般不高兴。墨子说:“我给你十两金子。”公输般问:“我遵循义从来就不杀人。”墨子站起来再拜说:“请让我来说一说义吧。我在北方听说你制造云梯,将用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过呢?楚国土地有余而人口不足,杀掉缺少的人而去争有多余的土地,这不能说有智慧,宋国没有罪过而攻打它,不可以说是仁爱。知道了这些都不去据理力争,也不可以说是忠诚,争而没有成功,不可能说是强。你说遵循义,不去杀一个人而杀众多的人,不可以说是明智的一类。”公输般表示折服了。墨子说:“既然这样,为何不停止呢?”公输般说:“不能,因已经告诉楚王了。”墨子说:“为什么不引我见楚王?”公输般答应了。
墨子见到楚王说:“现在有人在这里舍弃自己的彩车而想去偷邻居的破车,舍弃自己的锦绣衣裳而去偷邻居的粗布衣服,舍弃自己的精美肉食而去偷邻居的糟糠。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楚王说:“这人必定有偷窃的毛病。”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有方圆五千里,宋国才五百里,这就好比彩车与破车;楚国有云梦泽及犀、兕、麋、鹿,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鼍是天下最多的,而宋国所有的无非是野鸡、兔、狐狸等,这就好比精美肉食与糟糠。楚国有大松树、文棹、、 、楠、豫章等,宋国连大树都没有,这就好比锦绣衣裳与粗布衣服。我从这三件事上认为攻打宋国就同那个人是同类。我认为大王一定不能成功。”楚王说:“说得对啊!但公输般为我造了云梯,一定可以夺取宋国。”
墨子请楚王让他和公输般较量一番,墨子解下腰带作为城,用细小的木片为器械。公输般九次设计攻城的机关,墨子九次都挡住了。公输般攻城的机关用尽了,墨子守城的装备还绰绰有余。公输般无言以对,却说:“我知道用什么办法来对付你,不过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对付我,我也是不说罢了。”楚王问他为什么。墨子说:“公输般的意思,不过是想杀掉我,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就可以进攻了。然而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持有我的防御器械,在宋国京城上等待楚国侵略者了,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防御的人。”楚王说:“好啊!我不攻打宋国了。”这是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子一次成功的实践。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生在鲁国,曾在宋国做官,生平足迹遍及齐国、卫国,又屡次到楚国,后又长期居住在鲁国。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者。墨子的军事思想主旨是兼爱、非攻,但他并非一味反对战争,而是主张以义伐不义,注重战争准备,讲究防御之能,抵抗侵略战争,以求立于不败之地。
一、兼爱非攻,相爱相利
墨子的思想宗旨是“贵兼”。他认为当时社会的“大害”、“巨害”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们的不相爱。因此,他主张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当“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从其兼爱思想出发,主张非攻,反对战争。他断定,爱人运行时,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运行时,人亦从而利之。反之亦然。既然如此,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只要相互兼爱,不要发动战争,相互攻伐,这样不以兵刃毒药水火相攻伐,从而可以共同取利。否则,以兵刃毒药水火相攻伐,便使大家共同取害。因此,墨子“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主张“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以兴“天下之利”,反对“大国之攻小国”,“大家之乱小家”,以行“天下之害”(《墨子·兼爱下》)。
墨子还从战争的道义性方面,反对战争。墨子的思想旨意十分明确,杀人者死,杀一人有一死,杀十人有十死,杀百人有百死,这是对不义之人应有的惩罚,是他们的罪有应得,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然而,对于那些发动战争攻伐别国,死伤大量人口的侵略者,有些人则不知非之,反而誉之,这显然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之论。对于这种义与不义颠倒、不辩之论,墨子极力予以辩白,指出好战者为不义,从而说明了非攻的道理。
墨子还从战争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死伤无数的人口,破坏社会生产力等战争危害性上,反对战争,主张非攻。
墨子称赞古代仁君能与大国相交,与邻国相处,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率百姓从农事,为民取利的功德,反对当时的王公、诸侯发动战争的暴行,主张对战争发动者杀无赦。对于发动侵略战争,攻伐无罪之国的战争贩子,要处以死罪,不能使其继续执政为害天下万民。
二、兴利除害,讨伐不义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反对不义之战,他是主张非攻,而不是主张非战争。他认为,仁人之举,就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此,要举行义战,讨伐不义之战。
墨子认为,禹征伐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都是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不是为自己求富贵享乐的义举。墨子把“攻”与“诛”加以区别,伐“无罪之国”是“攻”,伐有罪之君是“诛”,所以禹、汤、武王之举是“诛”,而不是“攻”。墨子赞同“诛”,反对“攻”。因为“诛”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仁义之举,“攻”则相反。他指出,好战之国,以自己的坚甲利兵,去“攻伐无罪之国”,掠夺财物,劲杀万民,这是“攻”,对于攻伐者,应当“罪死无赦”,故他积极反对“攻”;对于无道有罪之“君”,为了给万民除害,就要“诛”之。因此,墨子主张诛讨有罪之君,反对攻伐无罪之国。“攻伐无罪之国”的侵略战争,他坚决反对;“诛杀狂夫民贼”的正义战争,他积极支持。一切都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标准,这个思想不乏合理之处。
三、尚贤得民,战之必胜
墨子在区分“攻”与“诛”之异的同时,又进一步指出:“攻”者必败,“诛”者必胜。其所以如此,就因为“攻伐无罪之国”者,违背天志、天意,失掉民心、民意,故必然失败;“诛杀狂夫民贼”者,顺乎天志、天意,符合民心、民意,故必然胜利。由此,他肯定,民心所向,战之必胜。而得民心,尤要尚贤。尚贤是圣王治国之要务,为政之根本,所以要尚贤。因为贤良之士是固国之珍宝,社稷之辅佐。对于贤人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衡量贤与不贤的标准是德义、才能,而不是亲疏、美丑,真正做到公而无私,有能则举之、用之,这样人人都竞相为义、为能、为德,这样国家就可以治理了,人民就可以免除祸患了,当然也就得民心、合民意了。
墨子深知,民心向背决定战争的胜负,所以他极为重视民心、民意的问题。他以古者圣王之事,说明行德政,爱百姓,得民心,得天下的道理。如周文王封于歧山,封地方百里,他能“与其百姓兼相爱,交相利,是以近者安其政,远者归其德,闻文王者,皆起而趋之,罢不肖股肱不利者,处而愿之。⋯⋯百姓亲之,贤士归之,未殁其世,而王天下”(《墨子·非命上》)。能与百姓兼相爱,交相利,行德政,就可不战而胜,最终王天下。
四、注重战备,有备无患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攻伐无罪之国”,主张义战。他十分关注战争,注重战争准备。墨子讲究攻守之备的问题。
墨子由“非攻”而“讲求备御之法”,故他对备战理论、技术颇有研究。
墨子认为,国家的主要祸患有七个方面,不消除“七患”则城不守、国不保。他说:
”国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宫室,一患也;边国至境,四邻莫救,二患也;先尽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能之人,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于待客,三患也;仕者持禄,游者爱佼,君修法讨臣,臣慑而不敢拂,四患也;君自以为圣智而不问事,自以为安强而无守备,四邻谋之不知戒,五患也;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畜种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七患也。以七患居国,必无社稷;以七患守城,敌至国倾。七患之所当,国必有殃。“(《墨子·七患》)
墨子不仅从理论上重视备战,讲求备御之法,而且在技术上讲求备战、守城的技巧。墨子在《墨子》书中的《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等十一篇中,运用力学、光学、数学、形学等道理,具体规定了守城的方法,于中可见其对军事技术的重视,也显现了他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军事技术、技巧。
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兼爱非攻、兴利除害的战争观点出发,所阐明的军事思想主张和战争技术、技巧,不乏高明、合理之处。
兼爱非攻的墨子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7-10-12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初期,墨子在齐国听说楚国要攻打宋国,他立即派大弟子禽滑厘率领他的三百多名学生,携带守城器械,到宋都商丘,作防守的战斗准备,自己日夜兼程连续十天十夜到楚都郡,见到替楚国制造攻城用的云梯的公输般。公输般说:“您有什么吩咐呢?”墨子说:“北方有人欺侮我,希望你杀了他。”公输般不高兴。墨子说:“我给你十两金子。”公输般问:“我遵循义从来就不杀人。”墨子站起来再拜说:“请让我来说一说义吧。我在北方听说你制造云梯,将用来攻打宋国。宋国有什么罪过呢?楚国土地有余而人口不足,杀掉缺少的人而去争有多余的土地,这不能说有智慧,宋国没有罪过而攻打它,不可以说是仁爱。知道了这些都不去据理力争,也不可以说是忠诚,争而没有成功,不可能说是强。你说遵循义,不去杀一个人而杀众多的人,不可以说是明智的一类。”公输般表示折服了。墨子说:“既然这样,为何不停止呢?”公输般说:“不能,因已经告诉楚王了。”墨子说:“为什么不引我见楚王?”公输般答应了。
墨子见到楚王说:“现在有人在这里舍弃自己的彩车而想去偷邻居的破车,舍弃自己的锦绣衣裳而去偷邻居的粗布衣服,舍弃自己的精美肉食而去偷邻居的糟糠。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楚王说:“这人必定有偷窃的毛病。”墨子说:“楚国的土地有方圆五千里,宋国才五百里,这就好比彩车与破车;楚国有云梦泽及犀、兕、麋、鹿,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鼍是天下最多的,而宋国所有的无非是野鸡、兔、狐狸等,这就好比精美肉食与糟糠。楚国有大松树、文棹、、 、楠、豫章等,宋国连大树都没有,这就好比锦绣衣裳与粗布衣服。我从这三件事上认为攻打宋国就同那个人是同类。我认为大王一定不能成功。”楚王说:“说得对啊!但公输般为我造了云梯,一定可以夺取宋国。”
墨子请楚王让他和公输般较量一番,墨子解下腰带作为城,用细小的木片为器械。公输般九次设计攻城的机关,墨子九次都挡住了。公输般攻城的机关用尽了,墨子守城的装备还绰绰有余。公输般无言以对,却说:“我知道用什么办法来对付你,不过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对付我,我也是不说罢了。”楚王问他为什么。墨子说:“公输般的意思,不过是想杀掉我,杀了我,宋国就守不住,就可以进攻了。然而我的学生禽滑厘等三百人,已经持有我的防御器械,在宋国京城上等待楚国侵略者了,即使杀了我,也不能杀尽防御的人。”楚王说:“好啊!我不攻打宋国了。”这是主张兼爱、非攻的墨子一次成功的实践。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生在鲁国,曾在宋国做官,生平足迹遍及齐国、卫国,又屡次到楚国,后又长期居住在鲁国。他是墨家学派的创始者。墨子的军事思想主旨是兼爱、非攻,但他并非一味反对战争,而是主张以义伐不义,注重战争准备,讲究防御之能,抵抗侵略战争,以求立于不败之地。
一、兼爱非攻,相爱相利
墨子的思想宗旨是“贵兼”。他认为当时社会的“大害”、“巨害”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们的不相爱。因此,他主张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当“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从其兼爱思想出发,主张非攻,反对战争。他断定,爱人运行时,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运行时,人亦从而利之。反之亦然。既然如此,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只要相互兼爱,不要发动战争,相互攻伐,这样不以兵刃毒药水火相攻伐,从而可以共同取利。否则,以兵刃毒药水火相攻伐,便使大家共同取害。因此,墨子“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主张“国都不相攻伐,人家不相乱贼”,以兴“天下之利”,反对“大国之攻小国”,“大家之乱小家”,以行“天下之害”(《墨子·兼爱下》)。
墨子还从战争的道义性方面,反对战争。墨子的思想旨意十分明确,杀人者死,杀一人有一死,杀十人有十死,杀百人有百死,这是对不义之人应有的惩罚,是他们的罪有应得,这是人人都明白的道理。然而,对于那些发动战争攻伐别国,死伤大量人口的侵略者,有些人则不知非之,反而誉之,这显然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之论。对于这种义与不义颠倒、不辩之论,墨子极力予以辩白,指出好战者为不义,从而说明了非攻的道理。
墨子还从战争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死伤无数的人口,破坏社会生产力等战争危害性上,反对战争,主张非攻。
墨子称赞古代仁君能与大国相交,与邻国相处,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率百姓从农事,为民取利的功德,反对当时的王公、诸侯发动战争的暴行,主张对战争发动者杀无赦。对于发动侵略战争,攻伐无罪之国的战争贩子,要处以死罪,不能使其继续执政为害天下万民。
二、兴利除害,讨伐不义
墨子主张“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反对不义之战,他是主张非攻,而不是主张非战争。他认为,仁人之举,就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此,要举行义战,讨伐不义之战。
墨子认为,禹征伐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都是为天下万民兴利除害,不是为自己求富贵享乐的义举。墨子把“攻”与“诛”加以区别,伐“无罪之国”是“攻”,伐有罪之君是“诛”,所以禹、汤、武王之举是“诛”,而不是“攻”。墨子赞同“诛”,反对“攻”。因为“诛”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仁义之举,“攻”则相反。他指出,好战之国,以自己的坚甲利兵,去“攻伐无罪之国”,掠夺财物,劲杀万民,这是“攻”,对于攻伐者,应当“罪死无赦”,故他积极反对“攻”;对于无道有罪之“君”,为了给万民除害,就要“诛”之。因此,墨子主张诛讨有罪之君,反对攻伐无罪之国。“攻伐无罪之国”的侵略战争,他坚决反对;“诛杀狂夫民贼”的正义战争,他积极支持。一切都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标准,这个思想不乏合理之处。
三、尚贤得民,战之必胜
墨子在区分“攻”与“诛”之异的同时,又进一步指出:“攻”者必败,“诛”者必胜。其所以如此,就因为“攻伐无罪之国”者,违背天志、天意,失掉民心、民意,故必然失败;“诛杀狂夫民贼”者,顺乎天志、天意,符合民心、民意,故必然胜利。由此,他肯定,民心所向,战之必胜。而得民心,尤要尚贤。尚贤是圣王治国之要务,为政之根本,所以要尚贤。因为贤良之士是固国之珍宝,社稷之辅佐。对于贤人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衡量贤与不贤的标准是德义、才能,而不是亲疏、美丑,真正做到公而无私,有能则举之、用之,这样人人都竞相为义、为能、为德,这样国家就可以治理了,人民就可以免除祸患了,当然也就得民心、合民意了。
墨子深知,民心向背决定战争的胜负,所以他极为重视民心、民意的问题。他以古者圣王之事,说明行德政,爱百姓,得民心,得天下的道理。如周文王封于歧山,封地方百里,他能“与其百姓兼相爱,交相利,是以近者安其政,远者归其德,闻文王者,皆起而趋之,罢不肖股肱不利者,处而愿之。⋯⋯百姓亲之,贤士归之,未殁其世,而王天下”(《墨子·非命上》)。能与百姓兼相爱,交相利,行德政,就可不战而胜,最终王天下。
四、注重战备,有备无患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攻伐无罪之国”,主张义战。他十分关注战争,注重战争准备。墨子讲究攻守之备的问题。
墨子由“非攻”而“讲求备御之法”,故他对备战理论、技术颇有研究。
墨子认为,国家的主要祸患有七个方面,不消除“七患”则城不守、国不保。他说:
”国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宫室,一患也;边国至境,四邻莫救,二患也;先尽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能之人,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于待客,三患也;仕者持禄,游者爱佼,君修法讨臣,臣慑而不敢拂,四患也;君自以为圣智而不问事,自以为安强而无守备,四邻谋之不知戒,五患也;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畜种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七患也。以七患居国,必无社稷;以七患守城,敌至国倾。七患之所当,国必有殃。“(《墨子·七患》)
墨子不仅从理论上重视备战,讲求备御之法,而且在技术上讲求备战、守城的技巧。墨子在《墨子》书中的《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等十一篇中,运用力学、光学、数学、形学等道理,具体规定了守城的方法,于中可见其对军事技术的重视,也显现了他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军事技术、技巧。
墨子从兼相爱、交相利、兼爱非攻、兴利除害的战争观点出发,所阐明的军事思想主张和战争技术、技巧,不乏高明、合理之处。
2009年9月3日星期四
多边主义
http://baike.baidu.com/view/443.htm?func=retitle
所谓多边主义,原是指不完全依赖俄罗斯或者独联体内部来解决问题而是谋求多边发展利用外部世界一切可能利用的因素和机会既为自己吸收更多的发展动力又可避免单方面依赖而受制于俄罗斯。
在现代,人们将研究多边外交行为和活动的理论称为“多边主义”。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多边主义”仍没有统一的确切定义。按照欧洲人的宽泛定义,多边主义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进行国际合作,旨在解决国际问题、处理由于国际关系中人们所认知的或实际存在的无政府状态所引发的冲突”。按照约翰·罗杰的解释,是指“根据普遍的行为原则,协调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形式”。中国一些学者认为“多边主义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事务应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加强合作、反对一国一意孤行,无礼对待别国”。
除了这种从制度层面界定外,多边主义还表现为国家行为体之间的行为方式,以及对国际普遍的行为准则和规制的重视和遵守.作为一种着眼于发展国家行为体之间良性互动的社会性安排,协调与合作是多边主义的基本特征。多边主义有助于东亚国家化解相互间的矛盾和分歧,从根本上摆脱彼此间的安全困境,创设广泛的和平稳定的地区安全环境。
所谓多边主义,原是指不完全依赖俄罗斯或者独联体内部来解决问题而是谋求多边发展利用外部世界一切可能利用的因素和机会既为自己吸收更多的发展动力又可避免单方面依赖而受制于俄罗斯。
在现代,人们将研究多边外交行为和活动的理论称为“多边主义”。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多边主义”仍没有统一的确切定义。按照欧洲人的宽泛定义,多边主义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进行国际合作,旨在解决国际问题、处理由于国际关系中人们所认知的或实际存在的无政府状态所引发的冲突”。按照约翰·罗杰的解释,是指“根据普遍的行为原则,协调三个或三个以上国家间关系的一种制度形式”。中国一些学者认为“多边主义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事务应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加强合作、反对一国一意孤行,无礼对待别国”。
除了这种从制度层面界定外,多边主义还表现为国家行为体之间的行为方式,以及对国际普遍的行为准则和规制的重视和遵守.作为一种着眼于发展国家行为体之间良性互动的社会性安排,协调与合作是多边主义的基本特征。多边主义有助于东亚国家化解相互间的矛盾和分歧,从根本上摆脱彼此间的安全困境,创设广泛的和平稳定的地区安全环境。
单边主义
http://baike.baidu.com/view/118437.htm?func=retitle
所谓单边主义(unilateralism)是指举足轻重的特定大国,不考虑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愿望,单独或带头退出或挑战已制订或商议好了的维护国际性、地区性、集体性和平、发展、进步的规则和制度,并对全局或局部的和平、发展、进步有破坏性的影响和后果的行为与倾向。单边主义的本质是无视甚至破坏现有的集体性的规则和制度,单边主义的核心是逆潮流而动。
专家们从各自理解的角度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有人说单边主义是小布什上台之后,美国政府依仗它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在国际事务中为了谋求美国的私利,我行我素的行为。
又有人说所谓单边主义即独自处理外交政策与事务的倾向。具体表现为美国在所有事务上都要以美国利益为重,而不能让美国受到其他国家、国际组织或者一些条约和联盟的制约。
也有人说单边主义就是从美国的实力地位与国家利益出发来决定美国的政策走向,而不是通过同国际社会保持密切的合作来实现美国的利益。具体来说,美国要根据自己的利益和判断,而不是根据国际社会的需求和意见来做有关全人类利益与安全的政策决定。在国际社会中我行我素,不理会其他国家的合理利益考虑及国际舆论的批评与谴责。
还有人把它归结为:单边主义是美国保守主义举行的一种对外政策,当前人们使用 “单边主义”这个词是特指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在国际关系中所表现的一种行为方式。它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仅仅是从自己的判断和自身国家利益出发,从来都不同其他国家进行磋商,这是美国追求世界霸权的一种表现。
很明显这三个概念共同特点是将单边主义狭隘定义为美国的外交政策,显然不合适。难道除了美国之外其它国家就不存在单边主义?显然不是。正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教授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国家在处理对外关系时都或多或少地采取单边主义的做法,美国也不例外。”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傅梦孜先生认为:“单边主义本来是国际体系中‘主导力量’的国家,特别是像美国这样的‘惟一超级大国’惯有的心理与行为偏好方式”
根据他们的观点,单边主义是国际体系中大国一贯的作法。
补充观点
小布什也已卸任,八年任期是单边主义临床实验最好的样本。虽然人们经常提及单边主义,可究竟单边主义为何物又众口不一。单边主义是一种与双赢共生相对立的政治理念;单边主义是一种以追求霸权为目的却又身体国家利益至上伪装的规则与制度的总和;单边主义是一种彰显国家实际地位却又具有明显倾向性的行为。
凡同时符合以上三条的政客即为单边主义者,在甄别单边主义者时,需要特别主义一点,单边主义者并非单纯的脱离国际固有秩序,在特定情况下多个执行单边主义的国家在出现利益共同点之时会造成非单边主义的假象。国际秩序的最大挑战者与破坏者是二战时期的轴心国,他们在法西斯主义之外便具有单边主义集合的特性。同样的例子,在北约成立后,法国一度退出北约,只是萨科奇才重新加入北约。那么这样脱离国际固有秩序的行为,是否算的上单边主义呢?
单边主义不是一个国家才可拥有的,一个组织,一个联盟也可以推行共同的单边主义。同样,单边主义也不是一个强国大国才具备的惯用手段,弱国小国也丰富了单边主义的资料库。缅甸北部地区,简称缅北,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外云南。云南简称为滇,在以前惯用通假字时,滇甸二字完全相等。在二战结束后,外云南地区是中缅之间存在领土纠纷的地区,然而缅甸政府因推行大缅甸民族主义而武装袭击了在争议地区的中华同胞。缅甸政府这样的行为造成了人道主义危机,姑且不谈缅北地区的主权,就算是缅甸的土地,因为中国国内发生战争,难道就不能收留难民吗?对难民痛下杀手,其行为犹如约旦袭击巴勒斯坦难民营一般,既让人无法想象,更让人难以接受。缅甸绝谈不上什么强国,甚至连地区大国地位都很勉强,可他却搞单边主义。
定义:指凭借强力不与相关各方协商而独自采取有碍于世界和平发展和损害主权国家正当权利的行为以实现己利的行为宗旨
所谓单边主义(unilateralism)是指举足轻重的特定大国,不考虑大多数国家和民众的愿望,单独或带头退出或挑战已制订或商议好了的维护国际性、地区性、集体性和平、发展、进步的规则和制度,并对全局或局部的和平、发展、进步有破坏性的影响和后果的行为与倾向。单边主义的本质是无视甚至破坏现有的集体性的规则和制度,单边主义的核心是逆潮流而动。
专家们从各自理解的角度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有人说单边主义是小布什上台之后,美国政府依仗它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在国际事务中为了谋求美国的私利,我行我素的行为。
又有人说所谓单边主义即独自处理外交政策与事务的倾向。具体表现为美国在所有事务上都要以美国利益为重,而不能让美国受到其他国家、国际组织或者一些条约和联盟的制约。
也有人说单边主义就是从美国的实力地位与国家利益出发来决定美国的政策走向,而不是通过同国际社会保持密切的合作来实现美国的利益。具体来说,美国要根据自己的利益和判断,而不是根据国际社会的需求和意见来做有关全人类利益与安全的政策决定。在国际社会中我行我素,不理会其他国家的合理利益考虑及国际舆论的批评与谴责。
还有人把它归结为:单边主义是美国保守主义举行的一种对外政策,当前人们使用 “单边主义”这个词是特指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超级大国在国际关系中所表现的一种行为方式。它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仅仅是从自己的判断和自身国家利益出发,从来都不同其他国家进行磋商,这是美国追求世界霸权的一种表现。
很明显这三个概念共同特点是将单边主义狭隘定义为美国的外交政策,显然不合适。难道除了美国之外其它国家就不存在单边主义?显然不是。正如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教授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所有国家在处理对外关系时都或多或少地采取单边主义的做法,美国也不例外。”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傅梦孜先生认为:“单边主义本来是国际体系中‘主导力量’的国家,特别是像美国这样的‘惟一超级大国’惯有的心理与行为偏好方式”
根据他们的观点,单边主义是国际体系中大国一贯的作法。
补充观点
小布什也已卸任,八年任期是单边主义临床实验最好的样本。虽然人们经常提及单边主义,可究竟单边主义为何物又众口不一。单边主义是一种与双赢共生相对立的政治理念;单边主义是一种以追求霸权为目的却又身体国家利益至上伪装的规则与制度的总和;单边主义是一种彰显国家实际地位却又具有明显倾向性的行为。
凡同时符合以上三条的政客即为单边主义者,在甄别单边主义者时,需要特别主义一点,单边主义者并非单纯的脱离国际固有秩序,在特定情况下多个执行单边主义的国家在出现利益共同点之时会造成非单边主义的假象。国际秩序的最大挑战者与破坏者是二战时期的轴心国,他们在法西斯主义之外便具有单边主义集合的特性。同样的例子,在北约成立后,法国一度退出北约,只是萨科奇才重新加入北约。那么这样脱离国际固有秩序的行为,是否算的上单边主义呢?
单边主义不是一个国家才可拥有的,一个组织,一个联盟也可以推行共同的单边主义。同样,单边主义也不是一个强国大国才具备的惯用手段,弱国小国也丰富了单边主义的资料库。缅甸北部地区,简称缅北,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外云南。云南简称为滇,在以前惯用通假字时,滇甸二字完全相等。在二战结束后,外云南地区是中缅之间存在领土纠纷的地区,然而缅甸政府因推行大缅甸民族主义而武装袭击了在争议地区的中华同胞。缅甸政府这样的行为造成了人道主义危机,姑且不谈缅北地区的主权,就算是缅甸的土地,因为中国国内发生战争,难道就不能收留难民吗?对难民痛下杀手,其行为犹如约旦袭击巴勒斯坦难民营一般,既让人无法想象,更让人难以接受。缅甸绝谈不上什么强国,甚至连地区大国地位都很勉强,可他却搞单边主义。
定义:指凭借强力不与相关各方协商而独自采取有碍于世界和平发展和损害主权国家正当权利的行为以实现己利的行为宗旨
冷战思维
http://baike.baidu.com/view/204581.htm?func=retitle
什么叫冷战思维?
冷战思维是近来被人所熟知的一个概念,但很少人能准确理解与把握它的内涵。对于冷战思维,可以从广义、狭义两个层面加以理解。
广义的冷战思维指在冷战期间在两大集团对峙,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处理国家间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的一种思维模式,其产生的基础是资产阶级狭隘的国家主权与利益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套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其目的在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与挤压。而在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抗与斗争中,社会主义国家也自然而然地认同了这些观念与思维模式,从而使冷战思维成为双方共同认可的一种意识。总之,这种广义的冷战思维是冷战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当时国际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狭义的冷战思维特指冷战结束后,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的保守势力妄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霸权主义的一种意识与观念,具体包括:1、对手思维,冷战期间美国对外战略的主要指向就是苏联,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全球失去对手,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无所适从,急于树立新的敌人。2、绝对安全,自身已经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了,仍担心来自别国的威胁。3、不理解别国的安全需要,把别国对安全的追求理解为对本国安全的威胁。4、强权政治,总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别国,不尊重其它国家和民族。5、用争霸史、挑战史来看待新兴国家,将它的发展视作对自己的挑战。6、推行渔翁战术,总是挑起争端,以从中渔利。这些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一句话,一切为了本国,无视他国需要。
目前的概念使用大多指狭义的概念。
什么叫冷战思维?
冷战思维是近来被人所熟知的一个概念,但很少人能准确理解与把握它的内涵。对于冷战思维,可以从广义、狭义两个层面加以理解。
广义的冷战思维指在冷战期间在两大集团对峙,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处理国家间关系,解决国际争端的一种思维模式,其产生的基础是资产阶级狭隘的国家主权与利益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一套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其目的在于对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与挤压。而在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抗与斗争中,社会主义国家也自然而然地认同了这些观念与思维模式,从而使冷战思维成为双方共同认可的一种意识。总之,这种广义的冷战思维是冷战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当时国际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狭义的冷战思维特指冷战结束后,西方大国特别是美国的保守势力妄图建立单极世界,推行霸权主义的一种意识与观念,具体包括:1、对手思维,冷战期间美国对外战略的主要指向就是苏联,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全球失去对手,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无所适从,急于树立新的敌人。2、绝对安全,自身已经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了,仍担心来自别国的威胁。3、不理解别国的安全需要,把别国对安全的追求理解为对本国安全的威胁。4、强权政治,总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别国,不尊重其它国家和民族。5、用争霸史、挑战史来看待新兴国家,将它的发展视作对自己的挑战。6、推行渔翁战术,总是挑起争端,以从中渔利。这些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一句话,一切为了本国,无视他国需要。
目前的概念使用大多指狭义的概念。
帝国主义
http://baike.baidu.com/view/60983.htm?func=retitle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这样结合的客观基础是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其目的是要保证资本盈利条件,特别是要维护垄断组织和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标志着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当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几乎是同时的。在垄断资本主义初期阶段以及随后的发展时期,私人垄断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私人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在垄断资本主义的条件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推动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上所说的基础条件和基本矛盾的深刻程度还没有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稳定发展提供足够的基础。因而它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时进时退的情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生产的进一步社会化,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加剧,主要表现在:①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消费规模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加剧通过严重的经济危机威胁着资本主义的生存,迫使垄断资本家不得不求助于国家干预。②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要求同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垄断组织对高额利润的追逐,使竞争带来很大的破坏性,又使一些低利润部门和落后地区缺乏投资,因而要求国家干预和调节。③社会化大生产所需巨额投资同私人垄断资本积累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生产力的空前发展,某些部门企业规模的空前扩大,要求基础设施的迅速建设,均需巨额投资。在超过私人垄断资本的能力和意愿的情况下,就会要求国家投资。④科学研究社会化同个别垄断资本局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国家不得不承担很大部分的开支。上述这些矛盾的发展,迫使国家进一步同垄断资本结合起来。当然,战后世界范围内重大矛盾的激化,也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进入5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取得巨大的稳定的发展,在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帝国主义垄断实质的新发展,也体现了资本关系社会化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国家同垄断资本的结合具有双重涵义:一是国家同垄断资本直接结合,这就是国家直接占有垄断资本,使国家成为国有垄断资本的所有者,成为真正的总垄断资本家。二是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事实上这也就是国有垄断资本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由于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的方式不同,就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下的三种基本的资本形态:①国有垄断资本,是国家财政资金中转化为资本的那个部分。②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是作为总垄断资本家的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在一个企业范围内结合而形成的垄断资本,它为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家所共有。③同国家密切联系的私人垄断资本,是作为总垄断资本家的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结合而形成的垄断资本。这种私人垄断资本,尽管组织形式仍然保持旧貌,但实际上由于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不论是在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或分配方面都同国家结合在一起,因而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私人垄断资本,而是转化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资本形态了。
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它的经济实质是垄断。在一般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这指的是私人垄断,因为私人垄断资本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但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私人垄断就发展成为国家垄断,因为,上述三个具体形态的国家垄断资本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是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垄断资本。作为国家垄断资本一个组成部分的国有垄断资本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财政手段从全社会集中起来的,其社会化程度显然高于任何私人垄断资本。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则是同国家密切联系的私人垄断资本,由于能够凭借国家力量加速本身的积聚和集中,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化度。
战后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中所面临的经济政治条件也与以前有所不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生产社会化水平得到大大提高,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旧的世界殖民体系宣告瓦解,国际上大国争霸的格局有了很大改变,西欧政治经济地位下降,超级大国争霸成为国际政治中突出的问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产阶级的国家同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这样结合的客观基础是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其目的是要保证资本盈利条件,特别是要维护垄断组织和整个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所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标志着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当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因素的产生,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几乎是同时的。在垄断资本主义初期阶段以及随后的发展时期,私人垄断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主体,私人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统治地位。在垄断资本主义的条件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推动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以上所说的基础条件和基本矛盾的深刻程度还没有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稳定发展提供足够的基础。因而它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时进时退的情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的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生产的进一步社会化,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加剧,主要表现在:①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消费规模相对狭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加剧通过严重的经济危机威胁着资本主义的生存,迫使垄断资本家不得不求助于国家干预。②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要求同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垄断组织对高额利润的追逐,使竞争带来很大的破坏性,又使一些低利润部门和落后地区缺乏投资,因而要求国家干预和调节。③社会化大生产所需巨额投资同私人垄断资本积累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生产力的空前发展,某些部门企业规模的空前扩大,要求基础设施的迅速建设,均需巨额投资。在超过私人垄断资本的能力和意愿的情况下,就会要求国家投资。④科学研究社会化同个别垄断资本局限性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随着科技进步而发展,国家不得不承担很大部分的开支。上述这些矛盾的发展,迫使国家进一步同垄断资本结合起来。当然,战后世界范围内重大矛盾的激化,也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进入5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取得巨大的稳定的发展,在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帝国主义垄断实质的新发展,也体现了资本关系社会化的更高层次的发展。国家同垄断资本的结合具有双重涵义:一是国家同垄断资本直接结合,这就是国家直接占有垄断资本,使国家成为国有垄断资本的所有者,成为真正的总垄断资本家。二是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事实上这也就是国有垄断资本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由于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结合的方式不同,就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下的三种基本的资本形态:①国有垄断资本,是国家财政资金中转化为资本的那个部分。②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是作为总垄断资本家的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在一个企业范围内结合而形成的垄断资本,它为国家和私人垄断资本家所共有。③同国家密切联系的私人垄断资本,是作为总垄断资本家的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结合而形成的垄断资本。这种私人垄断资本,尽管组织形式仍然保持旧貌,但实际上由于它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不论是在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或分配方面都同国家结合在一起,因而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私人垄断资本,而是转化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一种资本形态了。
帝国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它的经济实质是垄断。在一般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这指的是私人垄断,因为私人垄断资本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但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私人垄断就发展成为国家垄断,因为,上述三个具体形态的国家垄断资本已经成为经济活动的主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是社会化程度更高的垄断资本。作为国家垄断资本一个组成部分的国有垄断资本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财政手段从全社会集中起来的,其社会化程度显然高于任何私人垄断资本。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则是同国家密切联系的私人垄断资本,由于能够凭借国家力量加速本身的积聚和集中,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自己的社会化度。
战后时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中所面临的经济政治条件也与以前有所不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生产社会化水平得到大大提高,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旧的世界殖民体系宣告瓦解,国际上大国争霸的格局有了很大改变,西欧政治经济地位下降,超级大国争霸成为国际政治中突出的问题。
霸权主义
http://baike.baidu.com/view/8049.htm?func=retitle
霸权主义
hegemonism
一国凭借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破坏、控制他国主权,谋求统治地位的政策。
V.I.列宁说,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 。世界霸权是帝国主义政治的内容,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曾导致两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增强,走上了世界权力的顶峰,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成为超级大国,充当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它先后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实行“第四点计划”,与许多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军事同盟条约,建立海外军事基地。50年代发动侵朝战争,60年代参加越南战争,80年代则出兵入侵格林纳达和巴拿马。谋求全球利益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主旨。苏联作为超级大国也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入侵阿富汗、向第三世界扩张、攫取战略要地;在中国边境集结重兵、制造事端;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等。在全球范围内,苏联打破由美国独霸世界的局面,在军事、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同美国展开激烈的争夺。
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和紧张。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和争夺霸权是对世界和平与各国安全的严重威胁。
霸权主义
hegemonism
一国凭借政治、军事和经济的优势,在全世界或个别地区破坏、控制他国主权,谋求统治地位的政策。
V.I.列宁说,帝国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几个大国都想争夺霸权 。世界霸权是帝国主义政治的内容,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曾导致两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增强,走上了世界权力的顶峰,向世界各地大肆扩张,成为超级大国,充当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它先后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实行“第四点计划”,与许多国家签订了一系列军事同盟条约,建立海外军事基地。50年代发动侵朝战争,60年代参加越南战争,80年代则出兵入侵格林纳达和巴拿马。谋求全球利益是美国对外政策的主旨。苏联作为超级大国也对外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出兵捷克斯洛伐克、入侵阿富汗、向第三世界扩张、攫取战略要地;在中国边境集结重兵、制造事端;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等。在全球范围内,苏联打破由美国独霸世界的局面,在军事、政治、经济、科技等各个领域同美国展开激烈的争夺。
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的激烈斗争,造成了国际局势的动荡和紧张。大规模的军备竞赛和争夺霸权是对世界和平与各国安全的严重威胁。
沙文主义
http://baike.baidu.com/view/26676.htm?func=retitle
沙文主义(英语:chauvinism)原指极端的、不合理的、过分的爱国主义(因此也是一种民族主义)。如今的含义也囊括其他领域,主要指盲目热爱自己所处的团体,并经常对其他团体怀有恶意与仇恨。
词源是拿破仑手下的一名士兵尼古拉·沙文(Nicolas Chauvin),他由于获得军功章对拿破仑感恩戴德,对拿破仑以军事力量征服其他民族的政策狂热崇拜。而“沙文主义”这个名词则首先出现在法国的一部戏剧“三色帽徽”中,以讽刺的口吻描写沙文的这种情绪。后来这个词被广泛应用,如大国沙文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等,还曾被女权运动的领袖用于“男性沙文主义”(相当于汉语中的“大男人主义”)。英语中有一个对等的词,是Jingoism。所以经过演变,如今“沙文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更多场合中指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尤其是后者。
沙文主义者一般都是过于对自己所在的国家、团体、民族感到骄傲,因此看不起其他的国家、民族和团体,是一种有偏见的情绪。
沙文主义(英语:chauvinism)原指极端的、不合理的、过分的爱国主义(因此也是一种民族主义)。如今的含义也囊括其他领域,主要指盲目热爱自己所处的团体,并经常对其他团体怀有恶意与仇恨。
词源是拿破仑手下的一名士兵尼古拉·沙文(Nicolas Chauvin),他由于获得军功章对拿破仑感恩戴德,对拿破仑以军事力量征服其他民族的政策狂热崇拜。而“沙文主义”这个名词则首先出现在法国的一部戏剧“三色帽徽”中,以讽刺的口吻描写沙文的这种情绪。后来这个词被广泛应用,如大国沙文主义、民族沙文主义等,还曾被女权运动的领袖用于“男性沙文主义”(相当于汉语中的“大男人主义”)。英语中有一个对等的词,是Jingoism。所以经过演变,如今“沙文主义”这个词在英语中更多场合中指种族歧视与性别歧视,尤其是后者。
沙文主义者一般都是过于对自己所在的国家、团体、民族感到骄傲,因此看不起其他的国家、民族和团体,是一种有偏见的情绪。
强权政治
http://baike.baidu.com/view/118263.htm?func=retitle
强权政治
power politics
资本主义列强在处理国际关系中所遵循的“强权即是公理”的霸权主义政治原则。1862年9月,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在国会的一次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这一原则。国际关系中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弱肉强食的外交政策,均基于强权政治的原则。其实质是对其他国家主权和尊严的粗暴践踏和侵犯。例如,1814~1815 年的维也纳会议和1919年的巴黎和会都体现这一原则。在当代国际关系中,超级大国奉行的“实力政策”、对他国的武装干涉和侵略,都是强权政治原则的表现。
强权政治
power politics
资本主义列强在处理国际关系中所遵循的“强权即是公理”的霸权主义政治原则。1862年9月,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在国会的一次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这一原则。国际关系中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弱肉强食的外交政策,均基于强权政治的原则。其实质是对其他国家主权和尊严的粗暴践踏和侵犯。例如,1814~1815 年的维也纳会议和1919年的巴黎和会都体现这一原则。在当代国际关系中,超级大国奉行的“实力政策”、对他国的武装干涉和侵略,都是强权政治原则的表现。
殖民主义
http://baike.baidu.com/view/133004.htm
殖民主义(colonialism)
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国家、民族和落后地区,将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殖民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大都采取赤裸裸的暴力手段,如武装占领、海外移民、海盗式的掠夺、欺诈性的贸易、血腥的奴隶买卖等。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主要通过“自由贸易”形式,把不发达国家、民族和地区变成自己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以及廉价劳动力和雇佣兵的来源地。在帝国主义时期,除了采取上述各种手段外,资本输出成为剥削这些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主要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大批亚洲、非洲国家获得独立,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奉行殖民主义政策的国家转而采用间接的、比较隐蔽的、更具有欺骗性的形式,来维护和谋求殖民利益。在政治上,一方面允许和承认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另一方面通过培养或扶植代理人来实行控制;经济上以提供“援助”的形式,通过附加苛刻条件的贷款、不平等贸易、组织跨国公司等手段,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对这些国家实行掠夺;军事上以提供军事“援助”的形式,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驻扎军队、派遣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军队等,实行变相的军事占领。为了实现其战略目的,它们甚至策动政变、挑起内战、扶植傀儡政权。这些被统称为新殖民主义。
殖民主义(colonialism)
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军事、政治和经济手段,占领、奴役和剥削弱小国家、民族和落后地区,将其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侵略政策。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时期,殖民主义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大都采取赤裸裸的暴力手段,如武装占领、海外移民、海盗式的掠夺、欺诈性的贸易、血腥的奴隶买卖等。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主要通过“自由贸易”形式,把不发达国家、民族和地区变成自己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以及廉价劳动力和雇佣兵的来源地。在帝国主义时期,除了采取上述各种手段外,资本输出成为剥削这些国家、民族和地区的主要形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高涨,大批亚洲、非洲国家获得独立,摧毁了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奉行殖民主义政策的国家转而采用间接的、比较隐蔽的、更具有欺骗性的形式,来维护和谋求殖民利益。在政治上,一方面允许和承认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另一方面通过培养或扶植代理人来实行控制;经济上以提供“援助”的形式,通过附加苛刻条件的贷款、不平等贸易、组织跨国公司等手段,控制这些国家的经济命脉,对这些国家实行掠夺;军事上以提供军事“援助”的形式,在这些国家建立军事基地、驻扎军队、派遣军事顾问、帮助训练军队等,实行变相的军事占领。为了实现其战略目的,它们甚至策动政变、挑起内战、扶植傀儡政权。这些被统称为新殖民主义。
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宣言
http://baike.baidu.com/view/93592.htm
大会,鉴于联合国宪章系以全体人类尊严与平等的原则为基础,除其他基本目标外,旨在促成国际合作,俾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及基本自由的尊重,鉴于世界人权宣言宣示人皆生而自由,在尊严及权利上均各平等,人人皆有权享受该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与自由,无分轩轻,尤其不因种族、肤色或民族而分轩轻,鉴于世界人权宣言并宣示人人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且不分轩轻有权享受法律的平等保护,又人人有权享受平等保护以防任何歧视及防任何煽动此种歧视的行为,鉴于联合国业已谴责殖民主义及与之并行的各种隔离及歧视办法,而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亦特别宣告亟须促使殖民主义迅速无条件终止,鉴于任何种族差别或种族优越的学说在科学上均属错误,在道德上应受谴责,在社会上实为不公,且有危险,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均不能为种族歧视辩解,考虑到在有关歧视方面,大会所通过的其他决议以及各专门机构--特别是国际劳工组织及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所通过的国际文书,考虑到在此方面虽因国际行动及若干国家内所作的努力而得获进展,但在世界若干地区内基于种族、肤色或人种的歧视仍继续令人深感忧虑,怵于世界若干地区内显然仍有种族歧视的现象,此等现象有一部分系若干政府借立法、行政或其他措施,以"种族隔离",分隔及分离等形式而造成,或借在若干地区内鼓吹及传布种族优越及扩张主义的学说而造成,深信一切形式的种族歧视,尤其是基于种族优越偏见或种族仇恨的政府政策,除构成基本人权的侵害外,亦足以妨害人民间的友好关系、国家间的合作以及国际和平及安全,又深信种族歧视不仅对受歧视者有害,对实行歧视者亦然,复深信建立一绝无任何种族隔离与种族歧视形式的世界社会,乃联合国基本目标之一,盖种族隔离与种族歧视实为造成人类仇恨与分裂的因素。
一、郑重宣告:全世界一切种族歧视形式及现象的迅速消除及确保对人格尊严的了解与尊重,实属必要;
二、郑重宣告:为达此目的,必须采取国内及国际措施,包括讲授、教育及新闻在内,使下列原则获得普遍切实的承认与遵行;
三、爱颁布本宣言:
第一条
人与人间基于种族、肤色或人种的歧视系对人类尊严的凌辱,应视为否定联合国宪章原则、侵害世界人权宣言所宣示的人权与基本自由、妨碍国际友好和平关系及足以扰乱人民间和平与安全之事实,加以谴责。 第二条
一、任何国家、机关、团体或个人不得基于种族、肤色或人种的理由,在人权与基本自由方面对人、对人群或对机关的待遇有任何一种歧视。
二、任何国家不得鼓励、鼓吹或以警察行动或其他办法支持任何团体、机关或个人基于种族、肤色或人种的任何歧视。
三、为使属于某种族团体的人获得充分发展或保护起见,应有适当情形下采取特种具体措施,以期确保各该人等充分享受人权与基本自由。凡此措施,无论如何,不得产生在不同种族团体间维持不平等或各别的权利的后果。
第三条
一、凡基于种族、肤色或人种的歧视,应特别努力加以防止,尤以在公民权利、公民资格的取得、教育、宗教、就业、职业及居住方面为然。
二、人人不分种族、肤色或人种,皆有利用任何供公众使用的地方或便利的平等机会。
第四条
所有国家均应采取有效措施,将政府政策及其他公共政策足以造成种族歧视或维持现仍存在的种族歧视者,予以修改,法律规章产生同样结果者,亦予废止。各国应制定法律禁止此种歧视,并应采取一切适当措施,纠正引起种族歧视的偏见。
第五条
政府方面及其他公共方面的种族分隔政策,尤其"种族隔离"政策,以及因此等政策而产生的所有各种形式的种族歧视及隔离,悉应终止,毋得迟延。
第六条
任何人在其本国所享有的政治及公民权利,尤其以普遍平等投票方式参与选举及参加政府的权利,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人种而受歧视。人人在其本国有同等服公务的权利。
第七条
一、人人有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及依法受平等裁判的权利。人人不分种族、肤色或人种,有权享受人身安全及国家保护以防强暴或身体上的伤害,不问其为政府官员所加抑为任何私人、团体或机关所加。
二、人人因种族、肤色或人种关系致其基本权利与自由受歧视时,有权经由独立的国内主管法庭,取得有效的补救与保护。
第八条
在讲授、教育及新闻各方面,应立即采取一切有效步骤,以消除种族歧视与偏见,增进国家间及种族团体间的了解、容恕与睦谊,并宣扬《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及《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所载的宗旨与原则。
第九条
一、一切宣传及组织,凡以某一种族或属于某一肤色或人种的人群为优越的思想或理论作根据,而意图为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辩解或鼓吹者,概应严加谴责。
二、一切使人为强暴的煽动或一切强暴行为以反对任何种族或反对属于另一肤色或人种的人群者,不问出于个人抑出于组织所为,概应视为妨害社会的行为,依法惩处。
三、为实施本宣言之宗旨与原则起见,所有国家应立即采取积极措施,包括立法及其他措施在内,对于各组织的怂恿或煽动种族歧视,或煽动强暴或使用强暴以达基于种族、肤色或人种之歧视为目的者,予以诉究并(或)宣告其为非法。
第十条
联合国、各专门机构、各国及各非政府组织应尽力促成有力行动,兼用法律与其他实际措施,弹克废除一切形式的种族歧视。上述各组织尤须研究此种歧视所以发生的原因,以便建议适当有效措施予以纠正并消除。
第十一条
各国均应依照《联合国宪章》促进对人权及基本自由的尊重与遵守;并充分及忠实履行本宣言、《世界人权宣言》及《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的各项规定。
大会,鉴于联合国宪章系以全体人类尊严与平等的原则为基础,除其他基本目标外,旨在促成国际合作,俾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及基本自由的尊重,鉴于世界人权宣言宣示人皆生而自由,在尊严及权利上均各平等,人人皆有权享受该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与自由,无分轩轻,尤其不因种族、肤色或民族而分轩轻,鉴于世界人权宣言并宣示人人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且不分轩轻有权享受法律的平等保护,又人人有权享受平等保护以防任何歧视及防任何煽动此种歧视的行为,鉴于联合国业已谴责殖民主义及与之并行的各种隔离及歧视办法,而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亦特别宣告亟须促使殖民主义迅速无条件终止,鉴于任何种族差别或种族优越的学说在科学上均属错误,在道德上应受谴责,在社会上实为不公,且有危险,无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均不能为种族歧视辩解,考虑到在有关歧视方面,大会所通过的其他决议以及各专门机构--特别是国际劳工组织及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所通过的国际文书,考虑到在此方面虽因国际行动及若干国家内所作的努力而得获进展,但在世界若干地区内基于种族、肤色或人种的歧视仍继续令人深感忧虑,怵于世界若干地区内显然仍有种族歧视的现象,此等现象有一部分系若干政府借立法、行政或其他措施,以"种族隔离",分隔及分离等形式而造成,或借在若干地区内鼓吹及传布种族优越及扩张主义的学说而造成,深信一切形式的种族歧视,尤其是基于种族优越偏见或种族仇恨的政府政策,除构成基本人权的侵害外,亦足以妨害人民间的友好关系、国家间的合作以及国际和平及安全,又深信种族歧视不仅对受歧视者有害,对实行歧视者亦然,复深信建立一绝无任何种族隔离与种族歧视形式的世界社会,乃联合国基本目标之一,盖种族隔离与种族歧视实为造成人类仇恨与分裂的因素。
一、郑重宣告:全世界一切种族歧视形式及现象的迅速消除及确保对人格尊严的了解与尊重,实属必要;
二、郑重宣告:为达此目的,必须采取国内及国际措施,包括讲授、教育及新闻在内,使下列原则获得普遍切实的承认与遵行;
三、爱颁布本宣言:
第一条
人与人间基于种族、肤色或人种的歧视系对人类尊严的凌辱,应视为否定联合国宪章原则、侵害世界人权宣言所宣示的人权与基本自由、妨碍国际友好和平关系及足以扰乱人民间和平与安全之事实,加以谴责。 第二条
一、任何国家、机关、团体或个人不得基于种族、肤色或人种的理由,在人权与基本自由方面对人、对人群或对机关的待遇有任何一种歧视。
二、任何国家不得鼓励、鼓吹或以警察行动或其他办法支持任何团体、机关或个人基于种族、肤色或人种的任何歧视。
三、为使属于某种族团体的人获得充分发展或保护起见,应有适当情形下采取特种具体措施,以期确保各该人等充分享受人权与基本自由。凡此措施,无论如何,不得产生在不同种族团体间维持不平等或各别的权利的后果。
第三条
一、凡基于种族、肤色或人种的歧视,应特别努力加以防止,尤以在公民权利、公民资格的取得、教育、宗教、就业、职业及居住方面为然。
二、人人不分种族、肤色或人种,皆有利用任何供公众使用的地方或便利的平等机会。
第四条
所有国家均应采取有效措施,将政府政策及其他公共政策足以造成种族歧视或维持现仍存在的种族歧视者,予以修改,法律规章产生同样结果者,亦予废止。各国应制定法律禁止此种歧视,并应采取一切适当措施,纠正引起种族歧视的偏见。
第五条
政府方面及其他公共方面的种族分隔政策,尤其"种族隔离"政策,以及因此等政策而产生的所有各种形式的种族歧视及隔离,悉应终止,毋得迟延。
第六条
任何人在其本国所享有的政治及公民权利,尤其以普遍平等投票方式参与选举及参加政府的权利,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人种而受歧视。人人在其本国有同等服公务的权利。
第七条
一、人人有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及依法受平等裁判的权利。人人不分种族、肤色或人种,有权享受人身安全及国家保护以防强暴或身体上的伤害,不问其为政府官员所加抑为任何私人、团体或机关所加。
二、人人因种族、肤色或人种关系致其基本权利与自由受歧视时,有权经由独立的国内主管法庭,取得有效的补救与保护。
第八条
在讲授、教育及新闻各方面,应立即采取一切有效步骤,以消除种族歧视与偏见,增进国家间及种族团体间的了解、容恕与睦谊,并宣扬《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及《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所载的宗旨与原则。
第九条
一、一切宣传及组织,凡以某一种族或属于某一肤色或人种的人群为优越的思想或理论作根据,而意图为任何形式的种族歧视辩解或鼓吹者,概应严加谴责。
二、一切使人为强暴的煽动或一切强暴行为以反对任何种族或反对属于另一肤色或人种的人群者,不问出于个人抑出于组织所为,概应视为妨害社会的行为,依法惩处。
三、为实施本宣言之宗旨与原则起见,所有国家应立即采取积极措施,包括立法及其他措施在内,对于各组织的怂恿或煽动种族歧视,或煽动强暴或使用强暴以达基于种族、肤色或人种之歧视为目的者,予以诉究并(或)宣告其为非法。
第十条
联合国、各专门机构、各国及各非政府组织应尽力促成有力行动,兼用法律与其他实际措施,弹克废除一切形式的种族歧视。上述各组织尤须研究此种歧视所以发生的原因,以便建议适当有效措施予以纠正并消除。
第十一条
各国均应依照《联合国宪章》促进对人权及基本自由的尊重与遵守;并充分及忠实履行本宣言、《世界人权宣言》及《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的各项规定。
种族歧视(racial discrimination)
http://baike.baidu.com/view/55981.htm?func=retitle
种族歧视在古代即已存在,但其现代形式是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开始的,至今,在世界上若干地区仍存在种族歧视现象。这种现象是由反动统治阶级采取立法、行政和其他措施,鼓吹和散布种族优越和种族仇恨学说等造成的。种族歧视的表现有公开的、合法的,有隐蔽的、实际的。在南非,种族歧视突出地表现为种族隔离,这是白人种族主义者的基本国策,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最近半个多世纪里,白人种族主义当局颁布的种族歧视法令就多达100多项。美洲的黑人、印第安人,大洋洲的土著居民,欧洲的原殖民地移民、少数民族和外国工人,亚洲的“部落民”和种姓集团等,都是今天种族歧视的受害者。
种族歧视是对人类尊严的凌辱,受到了国际舆论和国际组织的一再谴责。1963年11月20日,《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宣言》第一次宣告,要迅速消除世界上一切种族歧视。 1966年3月7日, 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规定:在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或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交通工具、旅馆、餐馆、咖啡馆、戏院、公园等),禁止一切种族歧视。缔约国承担义务,防止、禁止并消除各种种族歧视,特别是种族分离和种族隔离,保证不分种族和民族,人人有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权利。凡传播种族优越或仇恨思想,煽动种族歧视,对任何种族或民族煽动和实施强暴行为,概为犯罪,应依法惩处。1973年11月30日,联合国通过《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国际公约》,再次明确宣布,凡犯有种族隔离行为的组织、机构或个人,即为犯罪,应负国际罪责。
种族歧视在古代即已存在,但其现代形式是从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开始的,至今,在世界上若干地区仍存在种族歧视现象。这种现象是由反动统治阶级采取立法、行政和其他措施,鼓吹和散布种族优越和种族仇恨学说等造成的。种族歧视的表现有公开的、合法的,有隐蔽的、实际的。在南非,种族歧视突出地表现为种族隔离,这是白人种族主义者的基本国策,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最近半个多世纪里,白人种族主义当局颁布的种族歧视法令就多达100多项。美洲的黑人、印第安人,大洋洲的土著居民,欧洲的原殖民地移民、少数民族和外国工人,亚洲的“部落民”和种姓集团等,都是今天种族歧视的受害者。
种族歧视是对人类尊严的凌辱,受到了国际舆论和国际组织的一再谴责。1963年11月20日,《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宣言》第一次宣告,要迅速消除世界上一切种族歧视。 1966年3月7日, 联合国大会通过的《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约》规定:在政治、经济、社会、 文化或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交通工具、旅馆、餐馆、咖啡馆、戏院、公园等),禁止一切种族歧视。缔约国承担义务,防止、禁止并消除各种种族歧视,特别是种族分离和种族隔离,保证不分种族和民族,人人有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权利。凡传播种族优越或仇恨思想,煽动种族歧视,对任何种族或民族煽动和实施强暴行为,概为犯罪,应依法惩处。1973年11月30日,联合国通过《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国际公约》,再次明确宣布,凡犯有种族隔离行为的组织、机构或个人,即为犯罪,应负国际罪责。
2009年9月2日星期三
“反腐败软肋”究竟在哪里?(转载)
http://snz.blog.hexun.com/8199748_d.html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四省纪委书记会诊反腐败六大软肋》,说的是黑龙江、河北、陕西、湖南四个省的纪委书记“会诊反腐败六大软肋”,“从不同视角深度剖析腐败根源,理性求解反腐对策”。
先看看是哪“反腐败六大软肋”:
1.跑官买官渐趋隐蔽,换届浮躁症易发。
2.对一把手的监督依然是难中之难、重中之重。
3.商业贿赂“水深泥多”,手法多变。
4.谁来监督监督者(纪委)。
5.公款吃喝奢侈风久治不愈。
6.对“两面人”、形象工程疏于惩治。
纪委书记们剖析的根源与求解的对策呢?
1.根本原因在于选人用人机制,有人跑出了效果。
2.强化责任追究,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
3.摸清腐败依法多发部位和环节,前瞻性地出台相应法律和政策措施。
4.媒体有权利向公众反映真实情况,不能单靠纪委一家孤军奋战。
5.强化财政预算的硬约束。
6.“形象工程”纳入反腐倡廉工作格局。
不能说纪委书记们不了解情况,也不能说纪委书记们没有想办法,可是我从文章中看到的是腐败在发展,在“深化”,看到的是纪委书记们的“孤军奋战”和力不从心。
要说最高层对反腐败还是很重视的,建立了纪检监察、反贪局等专门机构,各种各样的规定出了不少,效果呢?仍然挡不住贪官们“前腐后继”,于是又有人提出成立“预防贪污腐败局”,提出制定“廉政法”。
能行吗?我看难!
腐败,就是“以权谋私”,如今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凡是有点儿“公权力”的人,都禁不住要试试手,更可怕的是这种愿望与行为已经成为“人之常情”,无论谁进入“公权力”这个圈子,都不能免俗,包括纪委书记、检察官和法官。纪委书记们眼看着腐败的手法在“花样翻新”,腐败的队伍在“发展壮大”,心里着急,于是找出了“反腐败六大软肋”,试图求解。
“软肋”,一般指的是最容易受到攻击的部位,或者是最容易被攻破的部位。“反腐败软肋”,应该是指反腐败的薄弱环节。可是,为什么惩治腐败的措施越来越严厉,而腐败却愈演愈烈,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没有找到真正的“反腐败软肋”。
“滥用公权力”是腐败的催生剂,而且已经从经济领域泛滥到教育、卫生、学术等等众多领域,成为了社会常态。
先看看纪委书记们说的“反腐败六大软肋”是不是都与“滥用公权力”有关:
一、为什么要跑官买官,是因为当了官有利可图,而且这个利很大。跑官买官的费用,可以成倍地赚回来,不跑不买,岂不是傻瓜一个?就连纪委书记们都承认“跑出了效果”。“跑官买官”违法吗?纪委书记们没说。卖官者收钱肯定是违法,最起码是“不当所得”。有买就有卖,符合市场经济法则,但是卖官者手中若无“公权力”,他拿什么卖?
二、为什么监督一把手难,难在哪里了?难在一把手的“公权力”太大,没人管得了。中国有着悠久的“官本位”传统,而没有“民本位”传统,人治比法治更有市场,许多一把手崇拜权力而不敬畏法律。一元化的权力运行模式,给一把手“滥用公权力”提供了条件。只有权力对等才能谈得上有效监督,不然什么样的监督都只能是摆设。
三、“商业贿赂无孔不入”。不是常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吗?有点“公权力”的官员(包括非官员),都是苍蝇关注的对象。缝越大,苍蝇的机会就越大,苍蝇看中的是蛋里面的公权力。纪委书记们认为是“现在的法律跟不上”。这不是法律的问题,法律订得再多也不管用,利用“公权力寻租”,没有健全的“法治”是改变不了的。
四、有当纪委书记的腐败事发,让纪委书记们很难受。谁都知道,时下所谓的监督大都流于形式。监督的“公权力”是这样运用的:我让谁监督,谁才能监督;我让你监督什么,你才能监督什么;监督的人是我选的,监督的权是我给的。这样的监督如何能奏效?到如今连“新闻法”都出不来,媒体的监督并没有法律保障,如何监督?只要“还”监督权于民众,就能“监督监督者”。
五、我国的餐饮业高速发展,公款吃喝功不可没。不但官员们吃得心安理得,神精气爽,就是非官员也在找机会跟着去吃去喝。纪委书记们提出的办法是“硬约束”财政预算,在中国不可能有效。腐败官员们对付的办法有的是,只要“公权力”在手,吃喝嫖赌样样有。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公权力”去享受,也是“非腐败官员”们的追求,这是个病入膏肓的难题。
六、“两面人”,就是说一套,做一套,形象工程就是说假话的放大,二者是一回事。为什么说真话吃不开,而说假话能高升?“公权力”已经演化成为说假话的权力,办假事的权力。更大的危害在于,说了假话,办了假事,反而能高升,获得更大的“公权力”去说假话,办假事。怪吗?一点都不奇怪。靠说假话获得的“公权力”,能说真话吗?
“公权力”之所以能被滥用而难以制止,在于“法治”的缺失,于是又回到了一个老话题——“权大”还是“法大”。毫无疑问,“公权力”要靠法律制约,而实际生活中“公权力”又大于法律,这个难题谁能解?
“权大于法”的“人治”,是中国几千年的治国传统,到现在也没有根本改变,因为“朕即法律”的观念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法律的制订而自动消失。腐败的官员们有谁把法律放在眼里了?在他们眼里,法律是给别人制定的。对于他们来讲,不是“法律意识淡薄”,也不是“法制观念不强”,而是“根本无视法律”。是谁给了他们那么大的胆子,是“公权力”,是不被制约的“公权力”。这种对法律的藐视不仅仅存在于腐败官员,也存在于众多的“非腐败官员”。官员不守法,则无法治可言。
缺失法治的社会,促进了公权力的滥用,因为官员们的公权力不受制约,所以滥用起来十分方便;又因为官员们已经结成利益共同体,所以“相互监督”形同虚设;再因为官员们掌控着社会公共资源,所以滥用公权力的“获利”十分诱人。
滥用公权力就是“政治腐败”,纪委书记们的反腐败包括“反政治腐败”吗?
看看这个逻辑链:腐败来源于“滥用公权力”,“滥用公权力”来源于“法治”缺失,“法治”缺失来源于“权大于法”,“权大于法”来源于……再往下就是真正的“反腐败软肋”了,可是这个“软肋”是不能“会诊”的,它被巨大的“公权力”罩着。
至此已无方可解。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四省纪委书记会诊反腐败六大软肋》,说的是黑龙江、河北、陕西、湖南四个省的纪委书记“会诊反腐败六大软肋”,“从不同视角深度剖析腐败根源,理性求解反腐对策”。
先看看是哪“反腐败六大软肋”:
1.跑官买官渐趋隐蔽,换届浮躁症易发。
2.对一把手的监督依然是难中之难、重中之重。
3.商业贿赂“水深泥多”,手法多变。
4.谁来监督监督者(纪委)。
5.公款吃喝奢侈风久治不愈。
6.对“两面人”、形象工程疏于惩治。
纪委书记们剖析的根源与求解的对策呢?
1.根本原因在于选人用人机制,有人跑出了效果。
2.强化责任追究,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
3.摸清腐败依法多发部位和环节,前瞻性地出台相应法律和政策措施。
4.媒体有权利向公众反映真实情况,不能单靠纪委一家孤军奋战。
5.强化财政预算的硬约束。
6.“形象工程”纳入反腐倡廉工作格局。
不能说纪委书记们不了解情况,也不能说纪委书记们没有想办法,可是我从文章中看到的是腐败在发展,在“深化”,看到的是纪委书记们的“孤军奋战”和力不从心。
要说最高层对反腐败还是很重视的,建立了纪检监察、反贪局等专门机构,各种各样的规定出了不少,效果呢?仍然挡不住贪官们“前腐后继”,于是又有人提出成立“预防贪污腐败局”,提出制定“廉政法”。
能行吗?我看难!
腐败,就是“以权谋私”,如今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凡是有点儿“公权力”的人,都禁不住要试试手,更可怕的是这种愿望与行为已经成为“人之常情”,无论谁进入“公权力”这个圈子,都不能免俗,包括纪委书记、检察官和法官。纪委书记们眼看着腐败的手法在“花样翻新”,腐败的队伍在“发展壮大”,心里着急,于是找出了“反腐败六大软肋”,试图求解。
“软肋”,一般指的是最容易受到攻击的部位,或者是最容易被攻破的部位。“反腐败软肋”,应该是指反腐败的薄弱环节。可是,为什么惩治腐败的措施越来越严厉,而腐败却愈演愈烈,原因何在?原因就在于没有找到真正的“反腐败软肋”。
“滥用公权力”是腐败的催生剂,而且已经从经济领域泛滥到教育、卫生、学术等等众多领域,成为了社会常态。
先看看纪委书记们说的“反腐败六大软肋”是不是都与“滥用公权力”有关:
一、为什么要跑官买官,是因为当了官有利可图,而且这个利很大。跑官买官的费用,可以成倍地赚回来,不跑不买,岂不是傻瓜一个?就连纪委书记们都承认“跑出了效果”。“跑官买官”违法吗?纪委书记们没说。卖官者收钱肯定是违法,最起码是“不当所得”。有买就有卖,符合市场经济法则,但是卖官者手中若无“公权力”,他拿什么卖?
二、为什么监督一把手难,难在哪里了?难在一把手的“公权力”太大,没人管得了。中国有着悠久的“官本位”传统,而没有“民本位”传统,人治比法治更有市场,许多一把手崇拜权力而不敬畏法律。一元化的权力运行模式,给一把手“滥用公权力”提供了条件。只有权力对等才能谈得上有效监督,不然什么样的监督都只能是摆设。
三、“商业贿赂无孔不入”。不是常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吗?有点“公权力”的官员(包括非官员),都是苍蝇关注的对象。缝越大,苍蝇的机会就越大,苍蝇看中的是蛋里面的公权力。纪委书记们认为是“现在的法律跟不上”。这不是法律的问题,法律订得再多也不管用,利用“公权力寻租”,没有健全的“法治”是改变不了的。
四、有当纪委书记的腐败事发,让纪委书记们很难受。谁都知道,时下所谓的监督大都流于形式。监督的“公权力”是这样运用的:我让谁监督,谁才能监督;我让你监督什么,你才能监督什么;监督的人是我选的,监督的权是我给的。这样的监督如何能奏效?到如今连“新闻法”都出不来,媒体的监督并没有法律保障,如何监督?只要“还”监督权于民众,就能“监督监督者”。
五、我国的餐饮业高速发展,公款吃喝功不可没。不但官员们吃得心安理得,神精气爽,就是非官员也在找机会跟着去吃去喝。纪委书记们提出的办法是“硬约束”财政预算,在中国不可能有效。腐败官员们对付的办法有的是,只要“公权力”在手,吃喝嫖赌样样有。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公权力”去享受,也是“非腐败官员”们的追求,这是个病入膏肓的难题。
六、“两面人”,就是说一套,做一套,形象工程就是说假话的放大,二者是一回事。为什么说真话吃不开,而说假话能高升?“公权力”已经演化成为说假话的权力,办假事的权力。更大的危害在于,说了假话,办了假事,反而能高升,获得更大的“公权力”去说假话,办假事。怪吗?一点都不奇怪。靠说假话获得的“公权力”,能说真话吗?
“公权力”之所以能被滥用而难以制止,在于“法治”的缺失,于是又回到了一个老话题——“权大”还是“法大”。毫无疑问,“公权力”要靠法律制约,而实际生活中“公权力”又大于法律,这个难题谁能解?
“权大于法”的“人治”,是中国几千年的治国传统,到现在也没有根本改变,因为“朕即法律”的观念并没有因为时代的变迁,法律的制订而自动消失。腐败的官员们有谁把法律放在眼里了?在他们眼里,法律是给别人制定的。对于他们来讲,不是“法律意识淡薄”,也不是“法制观念不强”,而是“根本无视法律”。是谁给了他们那么大的胆子,是“公权力”,是不被制约的“公权力”。这种对法律的藐视不仅仅存在于腐败官员,也存在于众多的“非腐败官员”。官员不守法,则无法治可言。
缺失法治的社会,促进了公权力的滥用,因为官员们的公权力不受制约,所以滥用起来十分方便;又因为官员们已经结成利益共同体,所以“相互监督”形同虚设;再因为官员们掌控着社会公共资源,所以滥用公权力的“获利”十分诱人。
滥用公权力就是“政治腐败”,纪委书记们的反腐败包括“反政治腐败”吗?
看看这个逻辑链:腐败来源于“滥用公权力”,“滥用公权力”来源于“法治”缺失,“法治”缺失来源于“权大于法”,“权大于法”来源于……再往下就是真正的“反腐败软肋”了,可是这个“软肋”是不能“会诊”的,它被巨大的“公权力”罩着。
至此已无方可解。
公权力
http://baike.baidu.com/view/228972.htm
公权力是为维护和增进公益而设的权力。它来源于私权力,是私权力实现的手段与保障。
公权力有利于保障个人权利的实现和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另一方面,公权力也具有其内在局限和异化特质。
公权力分为广义及狭义两种。广义指的是公机关所拥有;片面决定改变相对机关或相对私人权利义务的力量;例如拥有许可执照或强制驱离的权力。除此,狭义公权力基本架构与广义相同,区分在于狭义公权力力量之行使针对于相对机关或相对私人不利益之时,也就是如果造成私人或相对机关负担侵害的公权力力量之行使,才称为狭义公权力。
公权力的相对为公权利;也就是公机关公权力之施与对象,在受力之时,得为自己主张一定利益的法律上之权利,称为公权利。此公权利如源于公权力行使造成之侵害时,则称为防御性公权利。
公权力是为维护和增进公益而设的权力。它来源于私权力,是私权力实现的手段与保障。
公权力有利于保障个人权利的实现和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另一方面,公权力也具有其内在局限和异化特质。
公权力分为广义及狭义两种。广义指的是公机关所拥有;片面决定改变相对机关或相对私人权利义务的力量;例如拥有许可执照或强制驱离的权力。除此,狭义公权力基本架构与广义相同,区分在于狭义公权力力量之行使针对于相对机关或相对私人不利益之时,也就是如果造成私人或相对机关负担侵害的公权力力量之行使,才称为狭义公权力。
公权力的相对为公权利;也就是公机关公权力之施与对象,在受力之时,得为自己主张一定利益的法律上之权利,称为公权利。此公权利如源于公权力行使造成之侵害时,则称为防御性公权利。
订阅:
博文 (Atom)